天澤
作為漢文化的發祥地,近期網絡流傳出沛縣要“撤縣建市”的消息並引發媒體關注、網民熱議。退休職工孫老先生笑稱:“幾年前,沛縣就准備撤縣設市,由於國家當時凍結撤縣設市,不了了之。活了70多歲,作為老徐州、老沛縣人不願接受‘瞎折騰’,這是祖祖輩輩沿用的地名還是不改較好。(1月16日 人民網)
沛縣是劉邦的故裡,素有“千古龍飛地,一代帝王鄉”之美譽。對於當地人來說,“沛縣”二字是他們的驕傲。然而,近日沛縣要“撤縣換市”,目前正處於征名階段。對於沛縣改名,大部分民眾表示“沒事別折騰”。在筆者看來,民眾的呼聲不無道理。
沛縣換名實屬“瞎折騰”。一方面,沛縣是當地民眾祖祖輩輩沿用的地名,如果改了沛縣的地名,不僅在叫法上要進行變更,還要在與沛縣相關的資料上進行改動,這種“折騰”讓民眾“傷不起”。另一方面,處在征名階段的“撤縣換市”還引起了當地經濟的波動,把沛縣拔高一籌,令民眾有了“抓緊買房”的心理,這極有可能形成“經濟泡沫”。
此外,沛縣換名割斷了歷史的“血脈”。雖說在征名要求中提出,“撤縣換市”名稱要突出沛縣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但是沛縣的名字無論有多小的改動,都已經失了原來的味道。作為漢文化的發祥地,沿用了兩千多年的沛縣成了曾用名,這極容易造成歷史文化的斷裂。
改名不是城市發展的必要條件。盡管沛縣的綜合實力很強,“縣改市”也是蓄勢待發,但城市的發展不必非要改名。如果一個城市的改名令民眾不滿、讓文化斷層,那麼便背離了城市發展的意義。隻有著力打造“內功”,注重民生的改善,才能促進城市更好地發展。
城市改名不僅是經濟問題,還是文化問題,更有關民生。雖然筆者並不認同沛縣改名,但並不否認沛縣的發展。因為,建立在不改名基礎上不斷發展的沛縣,才能永不被歷史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