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先試用后付款”服務背后不僅是任性

禹佳言

2015年01月13日15:1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我國已發行超過4億張信用卡,每年通過信用卡交易的資金總額超過13萬億元。在多數人看來,關涉“錢袋子”的信用卡象征著安全、私密,用戶隱私信息也會受到嚴密的保護。記者調查發現,銀行信用卡客戶數據泄露現象頗為嚴重,一條條包括姓名、電話、地址、工作單位、開戶行等完整隱私的信用卡開戶數據,在網絡上形同“趕集”公開販賣。(1月12日 新華每日電訊)

記者調查發現,在QQ、微信及一些電子商務平台,“電話銷售交流圈”“銷售行業資料群”大量存在。多位“信息販子”均表示,可以“按地區定制,先試用后付款”。近年來銀行與用戶之間的種種糾紛,似乎很難看到成功維權案例的身影,前不久“任性”單方面轉走用戶賬內金額還余波未平,而今又爆出先試用后付款的“增值服務”,筆者以為,這是對當前法治建設的極大藐視,是作風建設尚未深刻的任性妄為。

銀行員工每天接觸各種金融數據和用戶信息,稱之為高危行業亦不為過,因而種種例外條款、免責規定的制定,其出發點是人性化的保護措施。但越來越多消費者卻因此投訴無門,似乎無論銀行方面出現了多大的錯誤,都可以一規以護之。那麼銀行管理條例和工作紀律何在?政府出錯了可以接受群眾信訪,或以行政處罰,或以處分拘留。作風建設和整治一年來,是否將壟斷型企業留在了盲區?

據知情人士介紹,每條個人信息被提交給銀行后,要經過支行、分行、信用卡中心等多個環節,經手人員眾多。既然如此,為何信息買賣依舊紅紅火火?銀行方面自然早就留有后手,銀行是否要做信息保密承諾以及如何利用客戶信息,目前尚無任何規定,而且你想辦信用卡,不管什麼條款,就“隻能”簽字同意。

因此,作為服務國家和公眾的銀行業,一方面,借國家之便壟斷經營,找漏洞鑽空子玩轉監督管理規定﹔另一方面,員工,甚至銀行本身與合作企業共享公眾用戶信息,在“隻能”簽字同意之后,還得被“先試用后付款”。在其“任性”的背后,凸顯出了法治建設的重要性,因而需重視公眾對法治訴求的需求,找到法治建設盲區中的這些墊腳石,擊破違規不違法的“保護殼”,法治建設之路才能更加平坦,接地氣。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