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解放日報:“打虎”,我們不是“列位看官”

施平

2015年01月12日08:24   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打虎”,我們不是“列位看官”

開年“打虎”不手軟,多名部局級官員接受調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裡,也兩次提到反腐。這些信號都顯示了中央反腐不動搖的決心。每次貪官浮出水面,總少不了人們的圍觀。究其本意,並不是看熱鬧,而應該要吸取貪腐教訓、舉一反三,敦促領導干部更加潔身自好,讓群眾對身邊的腐敗苗頭提高警惕,淨化社會環境,提振反腐信心。然而,圍觀中也有一些人,似乎每一次“打虎”都是在聽說書、看大戲,只是讓自己多了些顯見識和抖機靈的談資。反腐事業與我們每個人的緊密關系,在看“戲”的過程中似乎淡薄和淡漠了。

戲劇來自於生活,卻又不是真實的生活。正所謂“亂花迷人眼”,把反腐當作一場戲,視線的焦點難免會跑歪。有人對貪官墮落的原因與環境視而不見,反而津津樂道於貪官的腐朽生活﹔不痛恨貪官對國家人民造成的危害,卻去研究諸如“道德敗壞”、“生活腐化”,或者“通奸”、“金條”等刺激的詞眼。挖掘貪官緋聞逸事、失足“內幕”、事發后丑態等極富戲劇性的內容,追求其帶來的亢奮,無非是當年魯迅先生所描述的“一刀不夠再補上幾刀”,發泄一下內心的低級趣味,甚至於不過是幸災樂禍,看他起高樓,看他樓塌了。更離譜的是還要代入一把“編劇”癮,非弄出些“宮心計”、“陰謀論”之類的噱頭,顯示自己的卓爾不凡。

看客之所以是看客,歸根到底,就是小人物的消極心態在作祟,缺乏主動承擔責任的勇氣和自覺,秉持著為人世故的“經驗之談”——少說多聽、少做多看,至於所謂公平正義,與我何干?一些“過來人”還可能以見慣風雲變幻為榮,仍生活在過去的思維慣性裡,認為一切都不過是新瓶裝舊酒。甚至於,看客中還包括了一種患得患失的心理,就是對反腐力度的可持續性、“零容忍”的成色,還有不完全放心的感覺,對反腐如何惠及普通群眾,還沒有看到實際利好的焦慮。

不管是由於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或是長期以來艱巨反復的反腐博弈所造成的“看客”心理,實際上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反腐敗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隻有讓“事實勝於雄辯”,始終高舉反腐的利劍,扎牢制度的籠子,做到有腐必懲、有貪必肅,才能逐步扭轉已經存在的看客心態。

事實上,反腐本身也有賴於從中央到群眾,人人不做看客的自覺。既包括新一屆中央在反腐懲惡上的堅定決心,各級紀檢干部“也是蠻拼的”付出,也包括在各級反腐行動中,群眾參與的重要支持。中紀委接待窗口,每天都需要用銀行取號的方式來調度投訴舉報窗口,可見群眾對腐敗的監督熱情。為了適應和方便群眾提供反腐線索,中紀委官方網站和各省級紀委還公布了舉報熱線與電子信箱等信息。很難想象,如果大家面對腐敗,都作壁上觀,那麼反腐行動還能不能取得目前的成果?

要進一步激發群眾監督的熱情,除了不斷打通和便利化投訴舉報渠道,可能還應該完善反腐前后的銜接,讓群眾能夠更清楚地看到反腐成果對國計民生的直接改善。例如:對沒收貪官巨額財產的處置,是否可以更為細化和透明﹔對經歷反貪整肅后的部門和單位,能否拿出一個中長期的績效對比……

在反腐過程中,對貪官的貪腐細節要不要關注和曝光?當然需要。殺雞儆猴,震懾腐敗蔓延,也是在為推進制度性反腐贏得時間。不過,我們應該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就是比貪腐細節更需要曝光和總結的是“腐敗的深層原因、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以及法治的完善”,應當努力使每一次反腐,都能轉化為權力運行與約束監督機制的完善,以不斷完善的制度性反腐,滿足人們對反腐倡廉的日益提高的要求與期待。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