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生
承德市平泉縣小寺溝鎮南倉子村村醫林玉才成立農民義務獻血隊,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越來越多的鄉親加入,如今已逐漸發展到500多人。13年間,這支獻血隊獻血總量超過50萬毫升,其中有150余人獻血總量超過了1000毫升,多人獲得國家衛生部、中國紅十字總會頒發的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銀獎和銅獎。(據《河北日報》)
看此報道,最讓筆者感動的不是林玉才13年間獻過多少毫升的血,而是其以一己之力成立農民義務獻血隊,影響和帶動了500多名農民參加義務獻血。
對於獻血,即使筆者周圍那些“文化水平高”的人,也有很多存在認識上的誤區。他們認為義務獻血宣傳的口號好聽,但實際上對人身體的影響還是蠻大的。他們總是拿身邊偶爾有人獻血后生病的事例說事,認為獻血后免疫力會降低,生病的幾率會增大。以至於很多人都不願意獻血,甚至有的人從來沒有獻過血。
而且,很多人常用“小農思想”來諷刺農民缺乏遠見,缺乏大局觀。而平泉縣小寺溝鎮南倉子村這麼多農民義務獻血,這很是讓人吃驚。要知道義務獻血只是在付出,得不到什麼現實的好處。筆者納悶,林玉才作為一名小小的村醫,咋有那麼大的號召力,影響和帶動500余名村民參加義務獻血呢?
其實,世界萬物,有果必有因。筆者認為,林玉才巨大的號召力一是來自於他的醫生職業。作為醫生,林玉才不僅是農民義務獻血隊的組織者,更是其中獻血最多最勤的一個。農民的眼睛也是雪亮的,作為醫生林玉才以身作則,在農民們的心中這比空喊口號要頂用得多,更容易讓人信服。二是來自於他對村民們的無私的幫助。十多年間林玉才醫治患者6萬多人次,從沒收過一分錢的出診費和治療費,並且免費為500多名患慢性氣管炎和哮喘病患者進行治療。對於朴實的村民們來說,知恩就要圖報,而且受人滴水之恩,就當涌泉相報,所以林玉才的言行很具有號召力。
現實中很多大善之人都很孤單,特別是在大多數人隻認錢不認人的經濟社會裡,偶爾有人行善,其也猶如鶴立雞群般不協調。這是經濟社會發展下,社會大環境的變化使然。然而,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一個人的力量即使再大,也只是一個人﹔一個人即使再優秀,也只是一枝獨秀﹔一個人行善,即使他是天底下最大的善人,而對於全社會來說,也是微不足道的。因為如果把整個社會比喻為大海,一個人不管他多麼偉大,也只是一滴水的力量而已。把一個人的善行放在整個社會當中,他的善舉就會被稀釋。
如何才能保証善行不被社會環境稀釋呢?林玉才“以點帶面”行善給了我們答案,行善不僅要自己“一馬當先”,更重要的是要帶動周圍的人“萬馬奔騰”。隻有周圍的人都來行善,才能營造出善行的社會環境,從而用善行的環境影響更多的人來行善。也隻有這樣才能形成善行的良性循環,從而讓善行更具有生命力,永遠不再孤單。
相關專題 |
· 老兵808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