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生
1月3日,新華社刊發文章指出,近年來落馬的一些“大老虎”背后,多有一幫官員與之有著千絲萬縷的利益勾連,形成一個個或明或暗,或鬆散或緊密的“幫派”“團伙”,並首次公開給這些團伙命名為“石油幫”、“秘書幫”、“山西幫”。
眾所周知,以權力為紐帶,圍繞某位核心人物,編織權力網,形成利益同盟的官場“幫派”“團伙”,歷朝歷代都有。時至今日,這種“小圈子”現象不但沒有徹底清除,還“與時俱進”地在一些地方、一些領域變本加厲。在十八大后中國新一輪既“打老虎”又“捕蒼蠅”的反腐戰役中,“石油幫”、“秘書幫”、“山西幫”伴隨著各自“大老虎”的應聲而倒,先后浮出水面,即是鮮活的例証。
“團團伙伙”、“拉幫結派”等“圈子腐敗”結黨營私,危害性和破壞性非常大,嚴重影響著公共權力的正確運行,令群眾深惡痛絕。現實生活中不乏這樣的“鏡頭”,一些官員一旦有了屬於自己的“小圈子”,難辦的事便變得好辦了,不能辦的事也變得能辦了。即便為官不彰,卻仕途無阻,“官運”比過去還要亨通。而一旦出了問題,犯了錯誤,亦有“圈”裡的人為其“擋風遮雨”,大事可以化小,小事可以化了。而那些不是“小圈子”的人則常常被排擠出局、冷落一邊。
這些年來,一些“問題官員”邊腐邊升,甚至出了大紕漏被罷免后旋即又能復出,在某種程度上與官場“小圈子”中的哥兒們“關照”不無關系。常識告訴我們,哪個地方、哪個領域,小山頭、小圈子、小團伙泛濫,哪裡就會成為腐敗窩案、串案頻發的重災區。如“山西幫”,伴隨著令計劃、申維辰、令政策、杜善學等“老虎”的相繼落馬,“樹倒猢猻散”便成為必然,且一挖就是一大串。
“石油幫”、“秘書幫”、“山西幫”的覆滅,不僅體現了中央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規律認識的深化,同時有針對性地回應了公眾對當下反腐敗的期待,順民意、得民心,散發出強烈的警示信號:那些圍著權力軸心繞圈的“圈中人”雖然能“招搖過市,風光一時”,但大多難逃鋃鐺入獄的宿命﹔無論什麼樣的“幫派”“團伙”,無論如何隱蔽,隻要與“腐敗”有染,就會成為人民的公敵。
在高調對“圈子腐敗”說“不”的同時,我們更要深刻反思,注重治“本”,致力鏟除“幫派”“團伙”滋生的制度土壤。當務之急,除了繼續順藤摸瓜、深挖細究腐敗“圈子”上的螞蚱之外,更要在完善制度建設,規范選人用人程序、強化群眾監督上發力。俗話說得好,“老虎不可怕,隻要有籠子”。唯有標本兼治,把領導干部的“小圈子”變成能管、可管的問題,“圈子腐敗”才會少之又少。
相關專題 |
· 高福生文集 · 聚焦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