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回首2013,在這一年的記憶裡,有數不清的“開始”、說不完的變化、道不盡的勇氣。那些宏大敘事的關鍵細節中,往往有對未來的指向。值此歲末,我們特別邀請幾位評論人和學者,從各自不同的視角回望、檢視我們剛剛走過的這段歷程,感受2013年“逢山開路”的挑戰與決心
——編者
難忘,改變未來的歷史片段
徐立凡
那些發生在2013年的片段,許多都將具有歷史性效應。
難忘“不再刺激”。年初,國內國外都在猜測,中國經濟政策將保持刺激,還是轉向穩健?新一屆領導集體一上任,清晰的政策信號即刻放出——隻要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就無需刺激。一年的風雨兼程証明,不再依賴刺激政策的中國經濟航船,可以順利抵岸。
難忘“以開放促改革”。超越經濟數據,響起了2013年最強音——通過改革釋放制度紅利。9月底,上海自貿區挂牌,“形成可復制經驗”的冀望,讓人們看到了中國進一步對內對外開放的決心和格局。力度之大,超出許多觀察家意料。
難忘“將GDP崇拜請下神壇”。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在河北調研、湖南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再也不能簡單以GDP增長率來論英雄。隨之,干部政績考核體系中GDP的權重被弱化。在年尾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GDP數據不再被列為剛性指標。健康的經濟增長觀,開始與執政體系相匹配。
難忘“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的主旋律,貫穿於十八屆三中全會的16個方面60項改革。無論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還是“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無論是“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還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都是以發展人的權利為著力點糾正機制體制弊端,開鑿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巨大能量源泉。
諸多片段的背后,是更加理性、波瀾壯闊的雄偉改革圖景。而2013年,為這幅圖景抹上了最濃重的一筆。
點贊,尋求多元文化的彌合
李泓冰
2013年,中國的文化人過得百感交集,也遭遇了不少始料未及。
沒想到,網言網語也能登上大雅之堂,“點贊”、“土豪”、“女漢子”和輝煌的“中國夢”一起成為2013年十大流行語﹔沒想到,微博未落,微信又起,大眾喜怒哀樂如今離不開網絡展示、放大和互相打量以及瘋狂轉發,各種轉瞬即逝的熱鬧將人們包圍﹔沒想到,內地電影票房突破200億元大關,而且國產片貢獻卓著﹔沒想到,一檔缺少爆點的親子節目“爸爸去哪兒”紅遍全國,盡管大人孩子仍要為收入、成績的好看奔忙,舉家圍爐夜話幾成遙遠傳說,但許多人開始重新掂量家的意義……
林林總總的熱鬧甚至紛亂,讓人看到文化需求的多元、市場選擇的力量、階層消費的差距,更有回歸傳統倫理與文化生活的渴望和訴求。
在這樣的背景下去理解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文化體制改革的要求,就會發現其順應民心之處。一是政府從辦文化轉向管文化,實現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管辦分離,該回歸文化市場的,就讓市場做主﹔二是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意味著“均等化、標准化、多元化”,首先要縮小城鄉之間、東西部之間、不同階層之間的公共文化服務差距。
互聯網給填平文化鴻溝搭了個價廉物美的橋。然而,更多的現實文化困境,依然要仰仗更廣層面的改革才足以化解,也需要眾人拾柴,共同“點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