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英法美大部制改革路徑借鑒

許耀桐
2013年03月22日09:33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隻在局部性上做文章,改革不可能完全到位。要說這是穩妥的話,其實也最不穩妥、最不科學。對於大部制改革,我們應該有一個站位很高的全面謀劃

西方國家大部制改革基本上都以漸進穩妥為取向

我國2008年的第六次政府機構改革,機構數在總量上隻減少了1個,而沒有急切、貿然地大量整合部委,畢其功於一役,這顯然表明了,我們的大部制改革選擇的是一條漸進穩妥的改革路徑。我國大部制改革選擇了一條漸進穩妥的改革路徑,也是對西方各國推進大部制改革方略的借鑒。實行大部制,是當代世界各國政府改革的一種必然趨勢。西方國家是如何建立大部制的?英國、法國、美國等國家雖然所走的道路不盡相同,但基本上都以漸進穩妥為取向,避免造成急劇猛烈的動蕩。

英國——切香腸式。英國自二戰后政府機構設置不斷增加,到1951年時,內閣部門共達27個,此后開始進行機構調整。上世紀60年代后期,英國開始在內閣中組建了被稱為“超級部”的大部門,擴大業務管轄范圍,將多種內容和有聯系的事務交由其管理。如將國防部、陸軍部、海軍部和空軍部合並為國防部,將國家保險部、撫恤部和國家救濟局合並為社會保障部,將海外發展署合並到外交和聯邦事務部。后來,機構改革進一步向跨領域整合發展,如1968年將衛生部與社會保障部合並為衛生和社會部,1970年將貿易部與技術部合並為貿易工業部,2001年將農業、漁業和食品部與環境、運輸和地區部合並,組成環境、食品和農村事務部。經過歷屆內閣的不斷調整,到2007年布朗內閣時,政府核心機構共19個。英國的大部制改革的漸進過程,好像切香腸一樣一段段的切,使機構一個個地逐漸減少。

法國——零敲碎打式。法國二戰后的政府機構多達29個,此后每一屆新政府上台,都會對原有的部門設置進行磨合調整。最終,總理內閣的部門數量基本上按照大部制的要求,保持在15至20個之間。其中,外交部,國防部,內政和國土資源部,經濟、財政和工業部,國家教育、高等教育和研究部,青年、體育和聯絡部等常規政府部門變化不大。除此之外,根據管理需要,每屆政府會進行調整合並,重新編出一些新部門來,與之相應的部長級代表和國務秘書也隨時出現擴編或縮減的可能。例如,2005年德維爾潘任總理時,其領導的內閣就多達30多個部長,2007年菲永任總理后就急忙進行“瘦身”。法國大部制改革的漸進過程,可以稱之為零敲碎打式。

美國——漸變整合式。美國建國初期,聯邦政府隻有3個部門。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管理事務的增加,政府的職能范圍也隨之日漸擴張。到20世紀末,聯邦政府共設有14個組成部門。按照大部制機構數量的要求,美國聯邦政府的機構總數雖然一直沒有“超標”,但它沒有放棄對大部制的摸索整合。二戰后,美國先后將陸軍部、海軍部和空軍部合並為國防部,設立衛生、教育和福利部,住房和城市發展部、運輸部、能源部等部門,以同領域整合為主。2003年,美國新組建的國土安全部,進行了更大的跨領域整合,將22個聯邦機構合並進來,組成一個超級大部門,使聯邦政府的部門總數達到15個。美國大部制改革的漸進過程,可以稱之為漸變整合式。

(責編:方蕊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