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爛尾樓損害群眾的人身財產安全,那麼“爛尾新聞”既打擊了公眾參與時事的熱情,冷的是公眾的心,傷的是政府的形象。回顧過去一年發生的熱點新聞,延安境內發生的特大車禍,致36人死亡,3人受傷。而陝西省安監局局長楊達才在現場卻面帶“微笑”,同時被曝光在不同場合佩戴多塊名表。
在眾多網友的努力下,這個“表哥”終於被中紀委雙規調查。紀委在楊達才的個人賬戶、家中和私人場所調查出超千萬資金。網絡反腐在去年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揪出了雷政富、梁道行。
但是時隔時間發生后的近半年后,事件的進展又怎麼樣了呢?1月23日記者追問此案的調查進展,得到的答復是向紀委宣教室咨詢,但是省紀委宣教室人員卻稱對此事並不知情,也不知道進展。當初轟轟烈烈的反腐,過來半年卻任然沒有解決,這讓公眾參與的熱情如何安放?
今年來各級政府在回應社會熱點上,速度提高了,力度加強,但是表態快、處決慢﹔發布多,真相少﹔道歉重,問責輕,表現的是一些部門避風頭的心理在作祟,對公眾不服責任,高調應對輿情,消極處理問題。
媒體曝光不是事件的起點,也不是事件的重點。在新的輿論格局下,相關部門不僅要接受輿論的監督,也要在問題處理上扎實落實,將輿論壓力轉化為改進工作,完善創新機制的動力,隻有這樣,才不會有爛尾新聞出現,也隻有這樣才能保持公眾監督的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