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
分享

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传承弘扬改革开放精神

方敏

2025年11月21日08:11    来源:学习时报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2025年1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广东增创新优势、实现新突破,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重要论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强劲动力。

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伟大社会变革中孕育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内外困境交织之下,发展之路举步维艰。经历十年“文化大革命”后,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1978年我国人均GDP 仅385元,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思想上,“两个凡是”的禁锢尚未完全打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旧思维与人民渴望改善生活、谋求发展的迫切诉求形成对立,经济社会发展止步不前。国际上,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技术爆发式突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借此实现产业升级,而长期封闭的中国,不仅错失技术引进与产业转型的机遇,与世界的差距还在持续扩大。“和平与发展”逐渐取代“革命与战争”成为时代主题,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国际分工持续深化,开放合作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这表明,封闭意味着停滞落后,开放才是破解发展困局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以非凡的政治勇气和历史担当,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掀起思想解放的浪潮,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僵化思想,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坚定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正式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这场“破旧立新”的抉择,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终铸就了推动中国破浪前行、勇立潮头的改革开放精神,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凝聚人心、激发活力、破解难题的强大精神动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改革开放精神的精髓。改革开放的历程本质上就是持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实践过程。改革开放之初,面对“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党通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改革扫清障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开启了改革新征程。面对长期封闭导致的发展滞后,“要不要开放、怎么开放”成为人们思想交锋的焦点,不少人质疑“开放就是引进资本主义”。正是在这样的思想碰撞中,党中央秉持实事求是精神,以“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巨大勇气,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改革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遵循“先试点、后推广”“稳中求进”的方法论。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高质量发展”,改革目标持续优化。40多年来,中国未照搬西方模式,也没有陷入教条主义,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种务实精神体现在“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中,体现在“既要敢于突破,又要稳妥有序”的改革节奏里,确保改革行稳致远。

敢闯敢试、勇于创新是改革开放精神的核心。改革开放的本质是突破束缚、解放生产力,敢闯敢试是关键动力。改革开放初期,“姓资姓社”的争论束缚发展,改革者们冲破思想牢笼:安徽凤阳小岗村因“集体耕作”“大锅饭”陷入贫困,1977年粮食总产量仅3万多斤。1978年冬,18户农民冒着极大风险立下生死契约,分田到户。获得生产自主权后,村民精耕细作,1979年粮食总产量达13.3万斤,相当于1966——1976年期间年均产量的4倍;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的18倍。这一创新实践被党中央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彰显了群众首创精神的力量。深圳蛇口工业区建设者率先突破制度桎梏,实行“按劳分配”工资制度,打破“大锅饭”;推行干部聘任制,打破“铁饭碗”;建立全国首个商品房小区,探索房地产市场化。凭借1000多项开创性改革举措,这片昔日不足3万人口的偏僻渔村,迅速崛起为产业集聚、活力迸发的现代化新城,成为“敢闯敢试、勇于创新”的改革标杆。进入新时代,面对复杂挑战,创新仍是破局关键:上海自贸区试行“负面清单”管理,突破“非禁即入”的制度瓶颈;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等领域推出一系列“破冰”举措;海南自贸港探索“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打造全球开放新高地。这些探索无现成经验可循,每一项创新都伴随着思想解放和观念革新,却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和决心开辟了发展新空间。

坚韧不拔、埋头苦干是改革开放精神的基石。改革开放是充满挑战的伟大斗争,深水区的“硬骨头”考验着奋斗精神。在工厂车间,技术工人精益求精,让“中国制造”从低端代工走向高端制造;在田间地头,新型农民推广农业科技、发展特色产业,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徐徐展开;在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潜心钻研,从“两弹一星”到“嫦娥探月”,从“蛟龙”号深潜到“奋斗者”号万米海试,从5G技术突破到量子通信探索,用十年磨一剑的坚守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在基层一线,数百万扶贫干部扎根农村,实现了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0余年来,中国GDP从1978年的3679亿元跃居至2024年的134.91万亿元,从世界第十一位升到第二位,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超级工程惊艳世界。这些奇迹的背后,正是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彰显了改革开放精神中坚韧不拔、埋头苦干的宝贵品质。

互利合作、命运与共是改革开放精神的特质。改革开放不仅是对内改革,更是对外开放。中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我们既以开放姿态“引进来”,吸纳先进技术、优质资金和科学管理经验,为自身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以担当精神“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从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到加入WTO、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到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共担发展责任。这种精神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让改革开放精神超越国界,成为人类共同发展的宝贵财富。

(作者系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责编:刘圆圆、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