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
分享

在战火中铸就的摇篮

张爱生

2025年10月19日08:51    来源:中国军网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在硝烟漫卷的土地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人才的培养。人民军队的军事教育体系,恰似一株在烽火中破土的幼苗:从井冈山麓龙江书院的教导队点起星火,到瑞金“红校”舒展枝叶,再到“红大”长成栋梁,一步步构建起层次完备的培养体系。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了屠刀。在生死考验面前,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表现出对革命信念毫不动摇、迎着狂风恶浪坚持战斗的大无畏品格。英勇不屈的共产党人从血泊中站了起来,决心靠自己的武装,撕开黑暗的帷幕。7月中旬刚组成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委会,毅然决定将当时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发动武装起义;组织工农运动基础较好的湘鄂赣粤四省农民发动秋收起义。9月,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共中央特派员被派往湖南,与湖南省委一起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此期间,毛泽东敏锐觉察到官兵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军事技术差等问题。因此,提高官兵的军事素质和作战能力,已经刻不容缓。

这年11月,井冈山的霜花还凝在龙江书院的飞檐上,红军的第一个教导队就在这里开课了。毛泽东十分重视教导队的建设,亲自选拔干部。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吕赤担任教导队队长,蔡钟任党代表兼党支部书记,下设4个区队,分别由陈伯钧、张令彬、陈士榘、王良任区队长。毛泽东给学员讲政治课,组织学员作社会调查和参加群众斗争。学员都是从部队里挑出的班排骨干、作战模范。教导队的学制不过数月,学员们却把“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信念刻进了心里。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随着革命根据地的扩大与发展,我军急需大批军政干部,而当时的干部数量、质量与革命需要之间存在不少矛盾。为培养大批革命需要的干部,当年11月,中革军委发布通令,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在瑞金成立。1932年2月,学校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简称“红校”。红校没有正式的校舍和教室,许多活动在露天场地上进行。中央非常重视红校的发展,先后调萧劲光、刘伯承、叶剑英等人担任校长,还调了许多高级指挥员到学校担任教学工作。红校共办了六期,每期学习4个月左右。学员从这里毕业后,成为红军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为了更好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1933年,中革军委决定将红校的高级班、上级班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简称“红大”。为了纪念支持中国革命的苏联布尔什维克郝西史(1927年牺牲于广州暴动),学校定名“工农红军郝西史大学”。红大创建之初,专职教员仅有16名,设有高级指挥科、上级政治科、指挥科、参谋科、后勤科,附设教导队、高射队、测绘队。学员直接从红军中招收久经战火考验的师团级干部。红大教学条件非常艰苦,没有桌子、板凳,石头就是板凳,自己的膝盖就是桌子;没纸笔,就用木棍在铺平的沙子上写字。除了上课之外,学员还参加扩军、选举、武装保卫春耕秋收、慰劳等活动。在根据地物质十分匮乏的情况下,学员们克服重重困难,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从创建至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红大共招收3期学员,培养了一批英才,如彭雪枫、宋任穷、程子华、韦国清、邓华等著名将领。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红大与其他军校合编为干部团,成为“马背上的军校”。干部团由陈赓任团长,宋任穷任政治委员。其成员都是从部队选调、具有战斗经验的干部骨干。干部团辖3个步兵营、1个特科营、1个上级干部队。这支队伍“边走边学、边战边学”,成为军事史上的奇观。教员会结合行军或战斗中遇到的问题,组织学员进行讨论。学员在热烈的讨论中交流了思想,增长了知识,同时活跃了行军气氛,驱散了行军的疲劳。它既是专门培养干部的学校,又是战斗队、工作队和宣传队。干部团在出色完成训练、保卫中央机关安全任务的同时,还曾多次配合主力军团作战,成为红军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支队伍把育才的火种带到陕北,后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那首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精神的校歌,其实早在井冈山时就埋下了旋律。

短短数年,人民军队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员,将课堂上学到的战术运用到广阔战场上。这支始于井冈山的教育血脉,为新中国成立后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责编:王先进、黄子娟)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