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08:26 来源:中国军网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里,涌现出许多承载时代使命的报刊。其中有一份报纸,历经战争局势的跌宕起伏,数次停刊又艰难复刊,始终作为党中央的“喉舌”,向大众传递党中央的声音,在战火纷飞中,为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斗争、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提供舆论支撑与精神动力。毛泽东同志曾评价它是“全国报纸中最好的一个”,这份报纸便是《新中华报》。
1931年,随着红军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对中央苏区的军事包围与文化封锁。面对这一局面,如何在更大范围内获得群众认可、加紧巩固苏维埃政权,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紧迫问题。毛泽东同志认为,不仅要打破敌人军事“围剿”,还要突破新闻封锁,打破敌人文化“围剿”。1931年12月11日,在党中央和苏区政府支持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新中华报》前身)在江西瑞金创立。这份报纸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起一系列关乎革命事业的重要使命,不仅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介绍中央苏区的建设成就和实践经验,及时传播红军反“围剿”作战的捷报,还要开展舆论斗争,揭露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等反动势力进攻革命、蒙骗工农的阴谋行动。凭借鲜明的革命立场和切实有效的指导,报纸发行量持续增长,从最初3000余份增至最高时达4万余份,成为辐射整个中央苏区的舆论中心。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担任中共中央分局宣传部部长的瞿秋白继续主编《红色中华》。在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出版若干期后,《红色中华》暂时停刊。1935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该报在陕北瓦窑堡复刊,开启了报纸在黄土高原上的全新篇章,继续以笔为枪传递革命声音。
1937年1月29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为响应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部署与政策调整,适应全民族抗战的新形势,《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承载起传递党的抗日主张、凝聚各方抗战力量的重要使命。1939年,由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及国民党政府内部推行“溶共”“防共”和“限共”方针,为更有力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中央决定将《新中华报》改组为由中共中央委员会直接领导的机关报,启用新的期号——“刷新第一号”接续出版。自此,《新中华报》正式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作为抗战时期党中央的“喉舌”肩负起代表党中央发声的首要任务。
抗战期间,《新中华报》系统刊载了敌后革命根据地各类政策文件、党中央以及边区政府领导的专题社论和重要评论文章。报纸刊印了《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陕甘宁边区议会及行政组织纲要》等规章政策,深入阐释了党开展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制度规定,报道了民主普选运动,提升民众政治意识,将党的方针和主张送达千家万户;发表了《征收救国公粮的决定》《完成征收一万石救国公粮》等社论,有力推动了救国公粮运动的顺利完成,确保军队的物资供应,为长期抗战提供了支持。同时,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多位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挥笔著文,围绕党的主张、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及抗战形势等主题,作为主要撰稿人在报上发表诸多重要文章。毛泽东同志的《祭黄帝陵文》《抗大三周年纪念》《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新民主主义论》等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著作,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抗战舆论与党内思想,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和舆论基础。
此外,报纸还接续报道了抗日战场上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一大批八路军、新四军的英勇战绩,以翔实的战况和英勇事迹鼓舞全国军民的抗战斗志;深入介绍根据地的各项建设情况,包括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普及和人民群众活动等内容,展现边区在党的领导下欣欣向荣的面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实践经验与榜样;抨击揭露了以汪伪政权为代表的投降主义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消极抗战、积极反共行为,旗帜鲜明地维护党中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领导方向;持续跟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新动态,及时刊发欧洲、太平洋等战场的消息……这些报道有力塑造了我党作为抗日事业中流砥柱的形象,为赢得抗战胜利和社会认同奠定了重要基础。
不仅如此,报纸还将党的革命思想、政策主张与奋斗目标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歌谣、诗歌诗词、标语口号、漫画木刻画、戏剧话剧、谜语秧歌等大众化艺术形式之中,创作了《全国人民巩固统一战线》《现在,我们一致对外吧!》等系列拥护党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主张的主题漫画,诠释了团结抗战的必要性,刊发了如仿“张生嬉莺莺调”的《合力打日本》、仿上海小调创作的《保卫华北小调》等大量改编自民间曲调的新编民歌,极大激发了全民抗战的热情。这些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凸显灵活性、多样性、大众性,极大增强了宣传的感染力和渗透力,让党的声音深入民心。
1941年5月16日,随着敌后革命根据地和革命力量的日益壮大,党中央为强化全国宣传指导,将完成阶段性历史使命的《新中华报》(5月15日停刊)与《今日新闻》合并为《解放日报》。从《红色中华》到《新中华报》,在近10年的历程中,这张报纸记录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也见证了我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光辉历程。作为党中央的喉舌,《新中华报》始终坚决传达党的政策主张、动员群众、激励斗争,在国土沦陷、民众迷茫的至暗时刻,将党的声音和抗战的希望传递给广大中华儿女,以抗战必胜的信念引领全国人民一步步走向胜利。(王流选 张育豪 杨润鑫)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