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
分享

淮南抗日根据地——

插入敌后的利刃

2025年10月16日08:23    来源:中国军网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淮南抗日根据地位于安徽省东部和江苏省西部,东起京杭大运河、西至淮南瓦埠湖一线,北临淮河、南濒长江,是党领导的新四军在华中地区创建的一块重要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根据地内贯穿淮南铁路和津浦铁路,北部的淮宝地区恰好是华北日军与华中日军的战略结合部,附近的扬州、徐州是其重要屯兵据点,而向南隔江相望的,正是侵华日军总司令部和汪伪“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

从敌我态势来看,新四军部队控制淮南一带,不仅能‌掌控‌淮南、津浦两条铁路和长江、淮河两条河道,从而切断侵华日军的南北联系,还能对敌军在战区内的活动形成制约。因此,消灭淮南新四军一直是附近敌军的重要作战目标之一。更严峻的是,根据地西南方向的立煌县是国民党安徽省政府所在地,当地的国民党顽固派及地方势力对新四军及我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始终虎视眈眈,直接威胁根据地军民的生存安全。

强力反顽,稳定淮南局势

1939年,国民党召开五届六中全会,确定以“军事限共”为主、“政治限共”为辅的反动政策,并在当年底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在华中地区,蒋介石密令李品仙、韩德勤等部顽军,以津浦铁路为分界线,分别进攻路西、路东的新四军第4、第5支队,企图将我军消灭于江北一带,并夺占淮南地区。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新四军根据中共中央“在淮南应有严正的态度对付一切摩擦,在有理有利的条件下,亦应给武装进攻者以反击”的指示精神,先将江北指挥部前敌委员会改组为皖东军政委员会,统一指挥各部队,并立即开展扩军、整训、动员等工作,随时准备应对敌顽的进攻。

1940年3月,国民党顽军李品仙部兵分三路,向新四军第4支队和位于定远附近的江北指挥部进犯。中共中央中原局在掌握敌情后,决心趁东面国民党顽军韩德勤部暂未起兵的有利时机,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消灭来犯之敌。一方面,命令第4支队各部做好迎击准备,并择机长途奔袭敌军老巢定远城,诱其回援;另一方面,命令路东的第5支队火速西进,配合第4支队共同完成歼敌任务。

3月4日,敌军一部进至界牌集一带,进攻我第4支队第7团的防御阵地。由于准备充分且有地方群众配合,第7团官兵主动发起冲锋,迅速将来犯之敌击溃,迫使其后撤。7日,越过津浦铁路向西增援的第5支队,在行军路上与敌军一个保安团遭遇。指挥员马上命令部队展开战斗队形,不到一天时间就把这个团全部歼灭。与此同时,奔袭定远城的部队也传来捷报,敌军主力在回援的路上进入我军埋伏圈,损失惨重。战斗结束时,李品仙部被消灭三分之一,被迫撤军,并同意了我方提出的以淮南铁路为界分区抗日的建议。

挺进淮宝,建立民主政权

在我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打击下,活动在安徽、江苏一带的国民党顽军李品仙、韩德勤等部已不敢轻举妄动。新四军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从抗战大局出发,确定了向东发展、向西防御的基本方针。位于淮南抗日根据地东侧的淮安、宝应地区(即淮宝地区),地处苏北、苏中、淮北、淮南的中心地带,长期被敌军占据,严重制约了我根据地的发展。为贯彻向东发展的战略意图,打通各根据地之间的联系,并有效解除华中地区的后方威胁,新四军决定集中第4、第5支队主力,向淮宝地区实施战略挺进,开辟新的抗日民主根据地。

1940年8月,新四军第5支队司令员罗炳辉指挥第8、第10团及第4支队第7团强渡三河,成功突破顽军防线,进入淮宝地区。此前盘踞于此的顽军韩德勤部,因在前期的战斗中屡遭我军重创,尚未与我军正面接触便仓皇撤退至京杭大运河以东。然而,韩顽并不甘心轻易放弃淮宝地区,遂暗中扶持地方会道门武装小刀会留守该地,不断袭扰我军,阻挠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小刀会原是一个封建会道门组织,其成员多为失去土地的农民、小手工业者或无业流民等社会底层群众。在极少数封建顽固分子的蛊惑和蒙蔽下,这些贫苦百姓被迫参与到攻击共产党、新四军的反动武装中。从本质上说,这些成员并非坚决反共、反抗战,而是因战乱频仍、生计艰难的特殊历史环境,为求生存而受人摆布的受害者。因此,新四军在防御作战中,多次强调要重点打击顽固的封建反动分子,尽量避免伤害这些被裹挟的群众。

有鉴于此,挺进淮宝的新四军各部迅速展开部署:一方面抓紧时间修筑防御工事,另一方面组织宣传队深入乡村开展抗战动员。当小刀会向我军阵地发起袭扰时,部队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由各部队挑选的特等射手精准打击顽固分子骨干,同时对多数受裹挟的成员以劝退为主,引导其返乡务农。在初步站稳脚跟后,我党立即着手建立地方党政机构,选派经验丰富的干部担任县委书记和办事处主任,带领群众开展政权建设、政策宣传、生产自救和地方武装组建等工作。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使新开辟的根据地迅速稳定下来,更以严明纪律和务实作风赢得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誉。

为民出击,血战日伪强敌

皖南事变之后,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所属的皖东部队整编为第2师,由张云逸兼任师长,淮南抗日根据地由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随后两年多时间里,部队以根据地为依托,沿津浦铁路两侧进行多次反“扫荡”作战,既有效保卫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又给予日伪军沉重打击。1943年初,新四军第2师师部移驻来安县大刘郢,随后成立淮南军区,其领导机关由第2师兼任,罗炳辉接任师长兼军区司令员。

1943年8月14日,对六合地区进行季节性“扫荡”并抢粮的日伪军抵达八百桥,进行了疯狂的烧杀掠夺活动。第2师第5旅第13团奉命进行阻击,保卫群众秋收。鉴于敌军有备而来且装备占优,全歼难度较大。团部决定采取诱敌战术,在桂子山设伏迟滞敌军,确保群众秋收安全。

17日拂晓,第13团2营和侦察队占领八百桥与四合墩之间的桂子山,侦察队继续向八百桥方向侦察前进。17日晨,日伪军400余人向四合墩方向进犯,途中与第13团侦察队遭遇。侦察队且战且退,把日伪军引入桂子山。4连在无名高地,5连、6连在丁家山头,均构筑了简易野战工事。9时,一场争夺山头的战斗激烈展开。日伪军凭借火力优势猛烈攻击。4连阵地反复争夺,全连只剩下20余人,仍坚持在无名高地上。5连、6连在丁家山头也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子弹愈来愈少。当日伪军再次逼近阵地时,5连、6连全体指战员一齐跳出工事,或高举马刀,或端着刺刀,高声呐喊冲入敌群,与敌展开殊死搏斗。整个桂子山一片刀光火海。日伪军为新四军的声威所慑,军心动摇,连续施放毒气,狼狈撤下阵去。此时,第13团1营、3营及旅特务营先后赶来增援,多路发起冲锋,把日伪军压缩至桂子山下的几个小村里,但由于兵力不足,未能一鼓作气将敌全歼。21时,残敌乘夜潜逃。此战,新四军共毙伤日伪军180余人。此后,日伪军再不敢轻举妄动,路东局势渐趋稳定。

1945年8月,淮南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共中央的号召下,对淮南地区及津浦铁路沿线的日伪据点发起全面进攻,先后收复定远、来安、盱眙、六合等县城和广大农村,并适时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抗战时期,淮南军民共歼灭日伪军2.5万余人。至1945年9月,淮南抗日根据地共建立2个专员公署、17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解放人口300余万。新四军第2师也从最初东进时的一个仅有3000余人的游击支队,发展为5万余人的主力部队,成为新四军部队在华中地区越战越强的典型代表。(许斌 周一)

(责编:刘圆圆、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