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明
2025年07月04日08:43 来源:学习时报222
1928年1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向中共中央汇报:“为着训练下级军官,现在办了一个百五十人的教导队,准备经常办下去。”这个教导队就是成立于1928年8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官教导队(以下简称红四军军官教导队),其校舍坐落于井冈山茨坪镇东山脚下的店上村,与红四军军械处相连。红四军军官教导队是由毛泽东、朱德亲自创办的我党我军早期的军校,为红军和地方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为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培养基层军政干部的重要阵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初期,红军官兵的军事素养薄弱,许多人没有经过基本的军事训练。为了提高军事素质和作战能力,1927年11月,毛泽东在龙江书院创办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军官教导队。1928年5月初,朱毛会师后,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官教导大队成立。6月,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教导大队随之改称红四军教导大队。8月,红四军教导大队改称红四军军官教导队,并在茨坪正式开学。全队学员增至150余人,编成3个区队。学员大部分是部队的排长、班长或优秀战士,还有一些是地方县、区、乡农会和赤卫队干部。教导队由梁军任队长,蔡会文任党代表,周子昆任副队长。宋裕和、谭冠三、王紫峰等都是第一期学员。
教导队训练内容包括军事、政治和文化3个方面。其中军事占60%,政治占30%,文化占10%。军事课有基本知识、战术与基础技术。政治课有马列主义基本常识、中国革命、武装斗争、革命根据地建设等。文化课是开展识字活动,规定每个学员每天识5至6个生字,每天熟记一条标语,如“打倒帝国主义”“打土豪分田地”“共产党万岁”等。课余时间开展娱乐活动,做游戏、下棋或唱歌。当时教唱的革命歌曲有《国际歌》《红军跑步歌》等。
早操内容为跑步,时间两小时。茨坪四面是长满青松翠竹的高山,每次跑步要爬几个山头,这种体能训练强度很大。每天上午用4个小时上课或操练,下午用2个小时分班组开会讨论。中共井冈山前敌委员会(以下简称前委)抽调了有经验的干部充任专职教官,并规定部队负责人轮流教课。教官对学员要求非常严格,训练中每个动作都必须合乎标准,稍差一点,便重复再做。教员们的讲课既耐心细致又善于启发,通过讲述通俗易懂的道理教育学员克服地方主义、农民意识、“流寇”思想等问题,提高思想觉悟。
由于人多枪少,子弹奇缺,射击训练只能轮流进行,击发动作采取“开弓不放箭”的办法。没有黑板、课桌,学员就自己动手锯木料做黑板,用竹子做桌椅板凳,还发明了用竹片蘸墨水写字的办法。粮食和经费不足,教导队每天只吃两顿饭。主食是糙米、南瓜,有时挖野菜和竹笋。冬天没有棉衣棉被,就把稻草塞进夹被里御寒,大家戏称为“金丝被”。学员们一面学习,一面打柴、挑粮,尽可能地帮助群众生产。教导队在政治上实行官兵平等,禁止打骂等行为;在经济上由士兵委员会组织学员轮流监厨、买菜,每周公布一次伙食账目,官兵吃一样的饭菜,领一样的“伙食尾子”。同志之间互相照顾帮助,改造旧军队的旧习气,树立新型军队的民主新风尚。大家都感到“教导队就像革命的大家庭一样”,虽然物资匮乏,但心里感到温暖。
毛泽东、朱德亲自授课
毛泽东、朱德十分关心教导队工作,经常来查看,询问学员的学习生活情况,有时抽空讲上一课。毛泽东教育大家:“打仗不能光凭勇敢,要想点办法,张飞还要加上诸葛亮。”
毛泽东讲课谈笑风生,扣人心弦,总能给人以启发和鼓舞,因此,教导队都把毛泽东讲课称作是“毛委员发饷”。当时,军需十分拮据,连每人每天5分钱的伙食费也不能保证,根本无饷可发,而毛泽东讲课就像发饷一样受人欢迎。
比如,针对部分官兵“打向城市”的思想,毛泽东说:有人嫌井冈山高,嫌井冈山大,今天东山,明天西山,爬山爬厌了,不愿意再爬它,想打到城市里去。这种思想错了。要知道,井冈山,虽然它磨破了我们的脚,爬酸了我们的腿,但是,它给我们存粮食,给我们作根据地,便于我们机动,便于我们打击敌人。我们每逢爬它一次,就打一次胜仗,消灭一些敌人;如果我们多爬它几次,就会多打几次胜仗,多消灭一些敌人。所以说:这座山,它革命,这座山是革命的山。我们要保护它、爱护它,不要害怕多爬,更不要讨厌它。既然我们有了这样一座革命的山,有党的正确领导,有广大群众的拥护,又有我们全体同志的坚决的革命意志和英勇的斗争精神,敌人的吹嘘就会变成一句反话——不是敌人把我们消灭在井冈山上,而是我们把敌人消灭在这里。毛泽东的讲话,澄清了一些同志的错误认识,坚定了大家对建立革命根据地并战胜敌人的信心。
毛泽东十分注重工作细节。学员写宣传标语,走到哪里随手就写。毛泽东看见后说,标语要写得高一点,既显眼又不容易被破坏。一次,他看到教导队写“打倒帝国主义!”中的“倒”字少了一笔竖画,便笑道:“不打都会倒,少了一条腿嘛!”特意督促纠正。此后,学员们每写一条标语,都会认真检查。
朱德常常鼓励学员战胜困难:“多想想办法,路是走出来的,天下是打出来的,办法是想出来的。”井冈山冬季冰天雪地,有几次朱德早起看学员上操,看到大家跑步回来,一个个脸上红通通,头上热气腾腾,很高兴地说:“你们有办法,这就不冷了呀!”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教导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教学中紧密联系当时的斗争形势,讲授在军阀混战“夹缝”中生存发展的战术。同时,批判地吸取和运用黄埔军校、云南讲武堂的训练方法,继承广州、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教学经验。为应对四面临敌的复杂环境,教导队专门培养学员掌握化装打进敌军内部侦察的本领。
教导队经常组织实兵演练。1928年11月,根据红四军军部指示,教导队按照苏联红军的连以下编制进行编队演练。演练结果表明,这种编制方式并不适合中国红军开展游击战争的需要,于是又恢复到国民革命军的编制方式。
在实战中,教导队跟随部队到酃县打土豪,建立地方政权和武装,组织工会、农会。教导队负责扼守通往酃县的八面山哨口,修筑哨口工事,挖壕沟、运树木、削竹钉。有一次,敌军进犯八面山哨口,教导队枪少,每支枪只有两三发子弹。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教导队没有硬拼,而是在悬崖上放一些木头,木头上堆了很多石头。当敌人疯狂地冲上来时,大队长一声令下,飞石滚木,轰隆轰隆劈头盖脸向敌人打去,就像山崩地裂一样,敌人一个个滚下万丈深渊,摔得粉身碎骨。没有死的敌人吓得肝胆俱裂,抱头鼠窜。教导队未发一枪,打得敌人落花流水。
1928年冬,彭德怀率领红五军上井冈山,根据前委决定,在教导队基础上创办了井冈山红军学校,彭德怀任校长,刘之至、王展程等任教官。1929年1月,为打破敌人第三次“会剿”,红四军主力出师赣南。大部分学员毕业回到部队,其余人员随军南征。这些掌握了一定军事技术和政治知识的学员,很快成长为基层的中坚力量。3月中旬,红四军随营学校成立,红军的院校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作者单位: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