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5名全国自强模范代表与中外记者交流——

自立自强追求梦想 服务社会绽放光彩(权威发布)

本报记者 杨 昊

2025年07月01日08:5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他们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用顽强奋斗将美好梦想变为现实。6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5名全国自强模范代表,围绕“弘扬自强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与中外记者交流。

从残疾人运动员到高校教师,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扶婷“为残疾人做点事”的初心始终未变。坚持法律助残18年,扶婷带领30多名律师投身公益法律服务,把法律知识送到残疾人身边。

如何更好地帮助困难重度残疾人?经过反复调研,扶婷创造性提出“分散照护四方协议”,由乡镇(街道)、村(社区)、照料护理人、被照护对象共同签订协议,构建起由政府主导、残联牵头、家庭为主、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为重度残疾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

“近年来,我深刻感受到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和社会公平正义深入人心。未来,我将继续为残疾人多做实事、多解难题。”扶婷说。

大医精诚,止于至善。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新圩镇新圩村独臂村医陈桂平,从1996年背起药箱,29年来骑坏16辆自行车,累计出诊行程超12万公里、接诊超20万人次,用医者仁心守护村民健康。

“只有一只手的医生,能扎好针吗?”面对患者的疑虑,陈桂平买来注射器,在自己的手臂、脚背上反复练习。经过无数次尝试和改进,陈桂平仅凭左手就能完成注射、缝合等医疗操作。

给村里的儿童接种疫苗,为老人上门送药,定期开展健康知识宣讲……在陈桂平看来,作为一名乡村医生,“随叫随到”4个字是责任,更是承诺。“我会继续守护好乡亲们的健康。”陈桂平说。

从自助到助人,越来越多残疾人在自立自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北京市新生命养老助残服务中心主任唐占鑫,创立了北京首家残疾人服务残疾人的“希望之家”,为900多名残疾人提供了生活重建服务。

“一名叫媛媛的残疾女性是先天性脊柱裂患者,30年来生活无法自理。来到‘希望之家’后,她不仅实现了独立生活,还和150名残疾女性一起编织北京冬残奥会颁奖花束‘绒耀之花’,实现了人生蜕变。”唐占鑫见证了越来越多的残疾人从“被服务者”转变为“服务者”,他们成为“希望之家”的工作人员、社区的志愿者,创办了自己的助残社会组织。“希望有更多的残疾朋友传递这份爱和温暖,让更多生命重新焕发光彩。”唐占鑫说。

先天听障的浙江省平湖市景兴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副主任陈良杰,努力钻研文本处理技术,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在第十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他以每分钟340多字的输入速度处理3万多字的法文输入和杂志排版设计,获得世界冠军。

公司120多名残障员工中,30多名是听障人士,陈良杰帮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沟通问题、掌握职业技能,培养出数十名中高级技工。

“职业技能竞赛为残疾人提供了宝贵的成长平台。”陈良杰用手语说,残疾人同样可以在专业领域里绽放光彩,实现人生价值。

两岁时的一次高烧让黄莺双目失明,但她从未放弃求学的梦想。2015年,黄莺成为宁夏首个参加普通高考的盲人学生,考入武汉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她克服盲文版大学教材稀缺、高等数学特殊符号难以识别等困难,连续3年综合测评成绩班级第一,成功保研。

“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秉持着这样的信念,读研期间黄莺不仅保持专业综合测评成绩排名第一,还创办了自媒体账号,为盲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求学指导,帮助更多视障伙伴掌握独立出行的技能,传播视障知识和励志故事。

从特教学校到普通学校,黄莺一路求学读到了博士。“我要做更多与残障相关的学术研究,尽自己所能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为盲人群体发声。”面向未来,黄莺目标坚定。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01日 02 版)

(责编:任佳晖、任一林)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