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分享

绿满八桂 万物共生

——广西多举措守护生物多样性之美

2025年05月27日08:59    来源:光明日报

在广西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生物多样性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涠洲岛的湛蓝海面上,布氏鲸跃出水面,激起层层浪花;弄岗的茂密丛林里,珍禽异鸟欢快鸣唱;靖西的喀斯特森林里,东黑冠长臂猿灵活地在树枝间荡跃;北海市的红树林郁郁葱葱,白鹭优雅地翩翩起舞;崇左的连绵山林中,白头叶猴尽情嬉戏玩闹……这些生动的场景,是广西生物多样性的真实写照,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

广西跨越三个气候带,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也是中国野生动植物分布最多的省区之一,野生动植物种类数量达1.8万多种,位居全国第三。

近年来,广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殷切嘱托,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重要任务,不断探索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守护栖息家园,生灵依韵而生

清晨的北海涠洲岛,阳光洒在海面,波光粼粼。陈默站在船头,眼睛紧紧盯着海面。作为广西科学院副研究员,陈默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出海寻找布氏鲸了。

突然,海面泛起一阵水花,一条巨大的布氏鲸跃出水面,头顶喷出一蓬水柱,随后拱起后背,镰刀一样的背鳍和尾鳍划破海面,带起一片浪花后,旋即又从金灿灿的海面上消失。陈默兴奋地说:“每次看到布氏鲸,都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亲切。”

秋到,鲸来;夏至,鲸去。为何布氏鲸对北部湾情有独钟?陈默解释道:“原因很简单,食物在这里。涠洲岛-斜阳岛附近海域鱼类资源丰富,棱鳀、沙丁鱼等布氏鲸喜爱的集群鱼类广泛分布,吸引鲸群在特定季节前来捕食。”

广西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常年达90%以上,海洋生态环境质量连续12年保持全国前列,是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海区之一。今年4月,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技术人员采用“大体积过滤+宏条形码”环境DNA(eDNA)监测新技术,在北部湾海域成功检测出布氏鲸、印太江豚的活动痕迹,为珍稀海洋物种的监测与保护提供了新方案。这一技术突破能够在物种分布边缘区域实现早期预警监测,为濒危物种保护争取宝贵时间。

在崇左的山林里,白头叶猴的故事同样令人欣喜。

作为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第一批巡视员,从1982年起,唐立峰就与白头叶猴结下了不解之缘。40多年来,他每天穿梭在群山林地,记录监测猴群动向。

“那时候,白头叶猴的数量很少,我们每天都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它们。”唐立峰回忆。如今,该保护区内白头叶猴的种群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300多只增加到1400多只,人类和猴群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

为了更全面地保护白头叶猴及其依赖的喀斯特石山森林生态系统,广西积极推进白头叶猴栖息地保护立法工作。2021年10月,《崇左市白头叶猴栖息地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成为全国首部灵长类栖息地保护条例,使白头叶猴的保护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法治化。

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珍稀濒危物种在广西栖息繁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白头叶猴、东黑冠长臂猿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涠洲岛海域附近累计识别布氏鲸60头次,北部湾的中华白海豚数量达360多头……

拯救濒危物种,谱写绿野诗篇

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间鸟叫此起彼伏。十几年前,中国鸟类学家周放及其学生蒋爱伍在这里进行鸟类研究时,发现并命名了弄岗穗鹛。

“那是一个惊喜的发现。”蒋爱伍告诉记者,“当时我们在山林里听到一种独特的鸟叫声,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确定这是一个新物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中国动物学家发现、描述并命名的唯一鸟类新种,也是唯一以广西地名命名的珍稀鸟类。

在弄岗穗鹛的“明星效应”下,弄岗自然保护区依托丰富的广西本土珍稀鸟类资源,掀起了观鸟热。在当地政府引导下,村民们开始自觉地爱鸟护鸟,并在村子周围,搭建起观鸟监测点,平时引导鸟类下来觅食、戏水。很多观鸟爱好者、研学旅行团队因此慕名前来,逐渐形成“观鸟经济”。村民们也从以前的“吃鸟打鸟”转变成“爱鸟护鸟”,甚至发“鸟财”。

“以前我们只知道这些鸟好看,现在才知道它们这么珍贵。观鸟的人多了,我们的生活也变好了。”当地村民黄大叔说。崇左市龙州县投入资金进行村容村貌改造和设施建设,建立了广西第一个观鸟基地——弄岗生态观鸟科普基地。生态观鸟经济已辐射多个乡镇和村屯,带动近200户群众从事向导、交通及食宿等服务工作,实现每户每年增收2万元,还带动了7.6万人就业。

自然保护地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重要形式。“广西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定期开展‘绿盾’‘绿网·飓风’等专项行动,强化自然保护地和林草湿地保护。开展‘清风’‘亮剑’‘国门利剑’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有效保护了珍稀野生动植物。”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兴赢介绍。

从1961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花坪自然保护区至今,广西共建立自然保护地223处,总面积225.36万公顷,有效保护了广西境内绝大多数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以及89.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和59.5%的红树林湿地。白头叶猴、东黑冠长臂猿、冠斑犀鸟、带叶兜兰、广西火桐、资源冷杉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成效显著。

跨域交流合作,汇聚保护之力

在中越边境的喀斯特季雨林里,生活着全球仅存70余只的极危物种——东黑冠长臂猿。2006年,在广西邦亮林区重新发现了东黑冠长臂猿,让这个一度被认为消失的物种重新回到公众视野。

“这些年,我们通过与越南建立跨境保护机制,加强监测和保护,东黑冠长臂猿的数量逐渐增加。”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杨江介绍,2024年4月,科研人员监测到第1群长臂猿家族群新出生的两只小猿,至今邦亮保护区已新添3只猿丁。通过跨境保护,此区域的东黑冠长臂猿已由发现之初的3群19只增长至目前的5群39只。

凭借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优势,广西加强与越南等邻国以及有关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成功实施多项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项目。张兴赢表示:“广西将落实相关合作协议,深化中越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合作与经验交流,提高全社会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5月20日,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广西主场宣传活动暨中国-东盟青年绿色使者入桂行活动在百色靖西市举办。活动发布了《北部湾涠洲岛观鲸护鲸指南》《北部湾三娘湾观豚护豚指南》《广西壮族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5—2035年)》和2024年广西发现新物种成果,中国和东盟青年代表还发起“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

近年来,广西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向世界传递着构建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与越南高平省签署《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谅解备忘录》;山口红树林和猫儿山两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桂林会仙喀斯特、北海金海湾红树林、山口红树林、北仑河口共4处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作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项目的中国三个试点示范省(区)之一,推动全国首个省级生物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管理办法颁布实施,项目通过终期评估,获得“高度满意”评价。

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广西既是面向东盟开放的前沿和窗口,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和中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张兴赢表示,广西将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不断完善保护机制,深化与国内外的交流合作,让更多珍稀物种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同时,进一步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惠及更多民众,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广西新篇章,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更多广西力量,让八桂大地成为万物眷恋的美好家园。

(本报记者 周仕兴 王瑾雯 本报通讯员 韦夏妮)

(责编:王珂园、王先进)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