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放
2025年04月14日08:3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湖南湘乡80多岁的陈俊清老人受到关注:他写在烟盒锡纸上的建议,被湖南省立法机关采纳,吸收到了《湖南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中。从只言片语到法规条文,这微小的民主细节,却如滴水映日般彰显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效能与温度,折射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光芒。
陈俊清老人的故事并非孤例,在广袤大地上,在老百姓身边,充满烟火气的基层民主实践不断涌现、充满活力。在青海省天峻县快尔玛乡,面对牧民居住分散、通信不便的困难,当地成立了马背上的人大代表服务队。服务队骑马入户,不仅对牧民群众进行宣讲,还将牧民的声音带出大山,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在浙江杭州临安区,“天目数智·云直达”平台让群众可以一“码”找代表,代表能够一“键”连部门,实现了民意的全天候收集;北京市探索“万名代表下基层”和“接诉即办”,构建起城市治理的民意响应网络,越来越多的社情民意转化为制度成果……新时代的民意表达渠道如同毛细血管深入社会肌体,充分发挥了民意“直通车”作用,使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得到充分反映、权利得到充分实现、利益得到充分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民主的成色最终要体现在民生改善的实效上。广东省广州天河区人大代表王进宏用手机拍下小学门口人车穿插混行的场景,通过“随手拍”栏目反映问题后,相关职能部门立即响应,在路口增设了人行横道及交通信号灯。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提出用“好材料”建“好房子”的建议,当晚就接到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作人员的电话,表示建议很好,他们正在研究,将推动建议落地。这种快速响应和高效落实,彰显了民主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2024年,国务院各部门共采纳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所提意见建议5000余条,出台相关政策措施2000余项,有力推动解决了一系列关系改革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问题。各地不断创新基层民主形式,来自群众的“金点子”真正成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这种润物无声的民主实践,正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生动注脚。
在我国,察民情、听民声、顺民意,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成为常态。越来越多来自基层的声音直达各级决策层,越来越多的群众意见转化为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比如,为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7场专题座谈会,参会者既有教育、科技、卫生、政法等领域的专家代表,又有地方党政干部、乡村教师、农民工、快递小哥、网店店主等,在一场场座谈交流中凝聚起共谋发展的广泛共识。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也是问计于民的生动实践,一个月内累计收到850多万条网民建言。在这一过程中,民意被广泛倾听,民智被有效汇聚,全过程人民民主得到充分践行。正是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广开建言渠道,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才能更精准地体现民意、更好地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关键在于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80多岁的老人与立法专家共同成为法治故事的“执笔人”,街谈巷议与国计民生实现同频共振,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烟盒锡纸上的笔迹或许会褪色,但其承载的民主精神必将历久弥新。这种在中国大地上成长起来的民主形态,让每一份民意都能找到表达的窗口、都能得到温暖回应,使人民在自身权利得到保障、福祉得到增进中,切实感受到当家作主的意义与价值。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14日 13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