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广东加快培育壮大现代海洋产业

本报记者  胡  健  程远州

2025年04月13日08:0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广东小蜘洲岛北侧,“格盛1号”半潜桁架式养殖平台上,一声“起网”,一条条膘肥体壮的章红鱼随着渔网被提出海面,溅起阵阵浪花。

无人机投喂、机械臂捕鱼、智能化管理……珠海格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兵说,经过7个多月的精心喂养,首批规模化试养的章红鱼鱼苗单体均重已达8斤以上,预计可收获约10万斤。

研发在广州,建造在东莞,投运在珠海,鱼苗繁育在湛江,“格盛1号”集聚各地优势产业资源,从建造到交付只用了7个多月。

截至目前,广东省已开工海洋牧场项目上百个、总投资额超200亿元,共建设约6000个重力式深水网箱和11个桁架式养殖平台。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全面建设海洋强省。”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广东优化海洋经济发展格局,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壮大海洋牧场、海上能源、临港工业、海洋旅游等现代海洋产业。

产业统筹,绘好经略海洋“路线图”——

广东不断完善海洋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形成点上开发、适度集聚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广州、江门等地的船舶制造产业,深圳、东莞等地的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汕尾、珠海等地的海工装备制造产业,湛江、阳江等地的海洋牧场和海上风电项目……沿着4000余公里的海岸线,广东14个沿海城市的海洋产业各具特色,串珠成链。

“大多数造船企业订单都排到了2028年后。”广东广利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军说。广州市南沙区龙穴造船基地年造船产能超550万载重吨,产值超400亿元。

2024年12月,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在阳江正式投运,这一实现多项“全球首创”的海上风电平台,在广州的中船黄埔文冲船厂完成安装,建造则是在汕尾陆丰的海洋工程基地,实现产业协同、“牵手”共赢。

产业升级,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

广东打造海洋科技策源地、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累计安排专项资金约19.5亿元,重点支持海洋六大产业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取得160多项关键技术突破,形成21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新装置。

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助理总裁陈有孝介绍:“目前,在海上油气生产平台自主知识产权方面,我们已实现了从0到100%的跨越。”

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超2万亿元,约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5,海洋经济总量连续30年居全国前列。

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近年来,一批海洋“国之重器”落地广东。目前,广东在海洋领域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百余家省级涉海研发平台,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已启动首批海上试验。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13日 01 版)

(责编:任佳晖、温璐)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