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伟民
2025年04月12日08: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几个月前,我的新书出版了,想着给清泉寄一本,于是找她要地址。她给了一个安徽老家的,人却在内蒙古。如此看来,她已经离开了北京。
清泉是我的“学生”。每期写作班,她都会在不同的城市发来新作,活像一位游吟诗人。然而,追着她跑的,不是诗歌,而是生活。她做过代课教师,洗过车,修过脚,跑过保险,还当过保姆。50岁时,人间的苦已吃得七七八八,少女时的梦想却忽然来袭,按捺不下,于是决定写作。
当时是2018年,我刚好结束了编辑生涯,应邀到大学和出版社教写作,部分课程面向社会。第一份学员名单就让我开了眼界,更像一份职业大全:警察、医生、会计、程序员、心理咨询师、科研人员、育儿专家、数学老师……年龄最小的是初中生,最大的已年过七旬。清泉一年后加入,微信头像是一朵大大的牡丹。
起初,这阵势着实让我犯难:这课该怎么上呢?像这样年龄和职业差了这么多的班级,还是头一回见。于是我先当学生,在微信群里请教:大家为什么写作呢?未料,这个问题如水入油锅,炸开一片。有人想写家史,有人想写职业,有人为治愈,有人为激励备考的女儿,也有人为记下看过的风景,还有人什么也不为,只想证明“我来过”……
我从白天看到夜里,直至看出无数个大写的“我”,才意识到这片暗自萌发的生机背后,是个体表达的觉醒。过去,受制于发表门槛和专业壁垒,我们很难读到这些文字,少数职业作家引导着大众的文艺生活。但问题是,个人经验和视角终究有限,哪怕是天才,也无法写尽一个外卖骑手洒了汤之后的惶恐。
大众写作借助纸媒的平台迎来一波高潮。但这仍不够,报刊版面再多,也容不下所有的笔。直至互联网发展,作者无须再借助铅字走向读者,只需一根网线、一部手机便可表达。素人写作就此兴起,无数普通人拿起笔,带来生活最前沿的叙事。它们既是作品,也是证物,共同记载当代大众的精神生活。
悟出“我”这个关键词,眼前这道新风景就清晰起来。此后很多个周末,我的线上课堂总是热闹非凡,有人在山间小旅馆,有人在油烟滚滚的厨房,有人在下班后的落日街头,还有人在摇着拨浪鼓的婴儿床边……
生活像一团麻,却总有人用力编编织织。清泉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样的。她当时仍四处务工,知天命之年再执笔,不知道写什么,过去爱看的杂志也找不到了。生活让她毫无头绪,于是她跟风写,结果拧巴得不行。
她找我诉苦,我听完她的故事,劝她无须“抖机灵”,也无须追流量,就写自己的人生,回到那个大大的“我”。这才是每个人真正的写作富矿。
清泉再找我,已带来一串题材,里面有女工、中年考证者乃至传销骗局,这些都是她曾经历或目睹的人间切片。她还把微信公众号签名改为:发社会之微声,立凡人之小传。
她写过一位工友,打了半辈子零工,丈夫开货船,快熬出头了,却出意外了,人也没了。婆家怕事,无人出面。这个弱女子站了出来,独自打了多年官司,最终为亡夫讨回公道。这朴素的情义,胜过世间多少缠绵的爱情。
这个故事后来发表了,还得了几千元稿费。学员们立即称清泉为“课代表”,争相仿效起来。我因此收到许多奇特的故事,比如,快递小哥的爱情、拆迁村的人心世相、程序员升职记、高三家庭的补课风云、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还有林林总总的职业亲历、人与宠物、美食杂忆和都市传奇。
这就是当下素人写作的缩影,全是热腾腾的一手生活,还自带一份不期而至的惊喜。这些未经修饰的人生标本,正绕过传统书斋写作的套路和局限,带来新的个体表达和理解方式。
我批改他们的作品,更细品他们的经历。这些年,我有幸成为他们的第一读者,并帮点小忙,把这些“璞玉”打磨擦亮。时间长了,我感觉就像在游历一座人生博物馆,展品或许不够精致,甚至未必称得上作品,但它们活脱脱的,如微光,如星火。
最近一次联系清泉,她又到儿子家帮忙带孙子了,除了忙,还是忙。但她还在写,似乎唯有写,才能对抗人生的空虚。偶尔回老家喘口气,她还要教几个上学的小辈写。
如此硬核的人生,我深深拜服,于是请她到我的课上分享,她有段话是这样说的——
“在人生的下半场,我想试着捡起学生时代的写作梦想。我给自己提出的口号是,写作从50岁开始……我知道因为能力所限,笔力微弱,写不出什么鸿篇巨制。我能写什么样,就写什么样吧。”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12日 08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