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生
2025年04月12日08: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
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储藏窖遗址。 |
东北地区的冬季寒冷漫长,建立在茫茫原野和崇山峻岭间的密营是东北抗联战士抵御日寇和严寒的武器。寻访这些密营遗址,我们一步步走近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期间是东北抗联北满地区重要的抗日游击区和根据地。“九一八”事变之后,木兰县是抗日义勇军和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的抗日游击队活动区域之一。1936年赵尚志将军率部西征后创建了以鸡冠山为核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同年8月1日,赵尚志在木兰县签发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改编为抗日联军第三军通告》。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对日作战有据可查的达150余次,谱写了波澜壮阔的抗战篇章。
2015年,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组发现东北抗联在木兰县的相关史料,认定其为东北抗联第三军密营遗址的核心区。随后,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搜寻小分队开始为期3个多月的搜寻,在鸡冠山脚下、沙河两岸大约30公里发现大量的东北抗联密营遗址。2016年10月11日至14日,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的军事、军史专家和学者组成的考察团认定:木兰县鸡冠山密营遗址群是东北抗联第三军集作战、生产和生活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军事设施,是遗址面积较大、功能较全、军事设施较完备、历史遗迹较多、全国罕见的东北抗联战迹地。
这些年,搜寻小分队跋山涉水,走遍鸡冠山的深山密林,对木兰县及毗邻区域5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遗址进行调研核查,搜寻到密营及相关遗迹千余个。这些密营遗址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有指挥机关,包括地窨子、医院、食堂、马厩、粮仓、菜窖;有成战斗队形的营区,与交通壕、战壕连通,综合考虑了作战与生活、学习与训练、坚守与转移;有前沿阵地,靠近水源,依山据险而建。遗址区呈现系统化和规模化布局。翻阅队员2018年的搜寻日志可以看到,这一年的4月至9月,进行了长达174天的寻找。每天平均行车20公里,步行5至10公里,一天发现的密营遗迹最多时可达60余个。按照文物保护“四有”要求,小分队逐一核实,建立了初步的密营遗址档案。
坐落在鸡冠山景区小鸡冠山后背的沙河林场23林班,是当年东北抗联的核心密营遗址所在,当地土名叫“簸箕掌”。2024年6月—11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其进行正式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出土文物3000多件。
考古证明,簸箕掌遗址属于东北抗联文化遗存。遗址内保留了发生大规模战斗的实物证据,发现弹壳等作战类遗物,目前经过初步整理有50余种不同型号的子弹,符合抗联部队当时作战条件较为艰苦、武器种类繁杂且型号并不统一的情况。在遗址外围发现日本三八式步枪子弹集中出土的区域以及日军联队级以上部队配备的炮弹,一个前沿哨所周边的弹壳密集度就达数百个,证实当时这里的抗联部队曾遭受日伪军的猛烈进攻。
经过发掘,7座房址均发现有倒塌的炭化木头堆积,战壕内也见大量被损毁的瓷器、陶器等生活用具,说明当时日伪军袭击簸箕掌后进行了烧毁和破坏。簸箕掌遗址的房屋建造颇具规模,既有面积较大的火炕,还有专门规划设计的排水系统,在房址中还发现有大量的炭化粮食,初步可认定出小米、 黄豆、玉米、高粱、大米5种,反映当时抗联队伍在此驻扎的时间较长。7座房屋形制较为简单,各房之间均有壕沟相连,且与周围的掩体、壕沟等共同筑成防御系统。发掘出土的既有弹壳、弹头、弹夹等作战防御类遗物,还有生产工具、马具、生活用品等,复原了当时抗联防御作战、生产生活的场景。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启动后,木兰县文保中心集中力量对鸡冠山抗联密营遗址再次进行全面、详实的复查,利用先进设备定位、拍摄,绘制密营遗址分布图、划定两线范围,新发现抗联密营遗址5处、文物单体157个,建立了科学完善的“四普”和革命文物保护档案。
综合10年的调查搜寻、考古发掘和“四普”成果,目前已经发现上万件东北抗联文物。这些文物将通过展陈生动呈现东北抗联艰苦卓绝的历史面貌和不屈的民族精神。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12日 07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