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肥料火了 优质种子多了 农药用量少了
本报记者 门杰伟
2025年04月09日08:3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
![]() |
吴所惧在展示良种玉米。 |
晌午,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大洼镇朝阳村的村道旁,农资店经营者吴所惧送走上午最后一批购买农资的顾客,拿出账本算起了收支情况。
开店至今近30个年头,吴所惧家农资店的销售范围涵盖周边20多个村屯,2000多公顷的耕地。每年春耕时,2个600多平方米的仓库内,化肥、种子、农药等各类农资摆得满满当当。
走进店面,一袋袋化肥靠墙堆起。“化肥热销期,每天能卖出60吨左右。”吴所惧翻找账本中的记录,“最多的一天卖了1596袋化肥,进账207480元。3月到4月是一年中的旺季,预计化肥总销量能有3000吨左右,进账近1000万元。”
“目前,稳定性肥料等新型增效肥料的销售占比达八成以上,且连年提升。”吴所惧说起了化肥销售市场的变化。前些年,当地农民选用的多是普通肥料,肥料利用效率低,还需要多次追肥,对环境也有影响。
近年来,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的应用,稳定性肥料愈发受农户欢迎。“肥效长,全年只用施一次,还能改良土壤,为微生物提供适宜环境,绿色农资可以更好地保护黑土地。”吴所惧说,一袋稳定性肥料的价格约130元,较传统肥料贵10元左右,但施肥效果更好,是目前主要的进货品类。
还有一个新变化,农民对肥料中各类元素配比的要求更精准。“春节一过,农技人员会免费对各乡镇的土壤样本检测,为土地‘号脉开方’。”吴所惧的进货账本里,元素配比各异的稳定性肥料有八九种,“因地施肥,精准施肥,每亩所用化肥更少了。”
每亩化肥用量少了,会不会影响店里的生意?说话间,引擎轰鸣声由远及近,上午到各村屯运送肥料的货车开回店里。“我们店主营新型增效肥料,整体需求提升了,现在越卖越好。特别是大客户、大订单越来越多。”吴所惧说,随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推进,不少合作社、联合社一次订购一车乃至数车肥料。
“一车肥料就有35吨、850袋左右化肥,至少能覆盖500亩的耕地。”吴所惧介绍,推算今年合作社购买的化肥预计能提升到1000吨左右,占全部销量约1/3。这些年来,为更好适应市场新需求,他跟种植大户们合作,化肥不进仓库,直接从厂家拉到地头。“每袋化肥便宜2元钱,我也省了入库管理的成本,规模经营让我们两边都受益。”
化肥销售稳中有增的同时,吴所惧预估有机肥最多只能卖60吨。
有机肥为啥卖得不好?“政府都给俺们准备好啦。”朝阳村党支部书记杨志国介绍,宁江区为持续推进黑土地耕地质量提升,运用2024年中央耕地建设与利用资金,集中连片推广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为农户购买有机肥、提供施肥服务。据了解,宁江区总共有6.1万亩的耕地享受了该项政策。
种子卖得咋样?“现在销量少,上午卖了不到10袋,销量都集中在几个月前。”吴所惧说,种子这一“芯片”愈发受到农民重视。去年秋收时,吴所惧牵头举办了一场粮食高产竞赛,邀请十里八乡的种植大户前来参赛、观赛,现场评产量、当天下订单。一些高产高质品种,在去年秋天就卖出去7000多袋,占春耕前种子总销量的约50%。
相比新型增效肥料、优质种子,店里的农药区域冷清不少,整个上午都无人问津。“今年春耕以来,除草剂等农药的销售同比下降两成。”吴所惧说,如今区里组织无人机飞防等技术服务,指导农户科学、合理、适量使用农药,优质种子也有了更强的抗病抗害特性。
午饭过后,农资店里又热闹起来。“化肥、种子还得继续进货,新技术也得跟踪了解。农业现代化的春风拂面,未来新变化多着呢,得提前适应!”合上账本,吴所惧起身迎向顾客……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09日 10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