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
分享

战争时期的“合同立功”

2025年04月08日08:22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原标题:战争时期的“合同立功”

  1947年,国共双方在东北发生优劣态势转换的关键是四平战役。当时解放军没有重火器,为了攻破蒋军的美式坚固防御,三战四平中发明了“四组一队”战术。所谓“四组一队”,就是由火力组、梯子组、爆破组、突击组,组成1个突击队,相当于1个排的兵力,下面有4个班。

  这个战术在部队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战士们对战后评定功勋的做法有一些意见。原因是虽然东北民主联军公布了立功条例,但是战后能立功的,不一定是那些在战斗中表现非常英勇的人。尤其是牺牲的,没有人替他们说话,挫伤了战士的积极性。

  时任55团政治处主任在一线部队了解这些情况以后,就发明了“合同立功”法。所谓“合同立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挂帅点将。在一个连队里先确定三个突击队长预选对象,然后给全连每个战士发一颗黄豆,让大家往三个对象背后的土碗里扔豆子,最后数谁的豆子多谁当选。东北民主联军的部队当时扩展得很快,吸收了大量解放战士。所谓解放战士就是俘虏兵,给他们在称呼上以尊重,说你只是解放得晚了一点,所以叫解放战士。这些解放战士有的是在回家路上又被国民党军抓壮丁,被我军二次俘虏的,叫“二进宫”。而“二进宫”的解放战士往往在连队里被大家看不起,被认为阶级觉悟差。他们自认为得不到领导信任,政治上也不求进步。由于搞了这种挂帅点将的选举,“二进宫”的解放战士往往当选。因为他们已经有了几出几进的经验,对国共双方军队都了解。战士们认为他们战术好,枪打得准,跟着他们能打胜仗。战士们是拿命来投票的,所以他们往往能当选为突击队长。士为知己者死,“二进宫”的解放战士自尊心大增,积极性高涨。连里举行盛大的授旗仪式,一个大红旗上面写着“帅”字,由连长亲自授给被选上的突击队长。然后这个“大帅”再选出他的“四大将”,就是4个组长,各组再选自己的组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互相充分信任的“梦之队”。

  第二阶段,分组操练。挂帅点将阶段结束,接下来是在一个与敌人阵地相似的地形上,修一个模拟阵地,让这“四组一队”反复在上面操练,一直练到有肌肉记忆为止。他们的配合达到了天衣无缝的程度,即使是在炮火连天、伸手不见五指的情况下能做到跑不错路,送不错位置,炸得准、打得狠。这个阶段叫“艺高人胆大”。

  第三阶段,签订“生死合同”。“生死合同”不是领导和战士签,而是战士和战士签,火力组跟梯子组签。合同上写着:冲击发起后,你只要用机枪压制1号碉堡,让它5分钟内打不出枪来,我就有义务给你请功。你活着就是大功一件,你死了就是烈士。当时立功条例明文规定:如果是烈士,地方政府一次拨付5000斤高粱米。按当时的消费水平算,足够这个家庭吃10年。老人可以送终,孩子可以养大,这样就导致了所有的战士在战场上奋勇争先。因为战斗中第一个牺牲的往往是机枪射手,以往最缺的也是机枪射手,现在“合同立功”使所有人都想当这个机枪射手。

  这个合同是一环扣一环的。梯子组跟爆破组签,爆破组跟突击组签,突击组跟红旗手签,红旗手跟连长签,形成了一个递进的链条,所有战士的诉求都是链条中的一环。他们互相之间有监督作用,谁都不可能在里面打马虎眼。

  “合同立功”这个方法被运用在了第四次攻打四平的战斗中。有个队长是“二进宫”的解放战士,希望通过这次战斗能入党。战斗发起之前,他第一个冲上阵地去看地形。当时那座碉堡只能容下4个人,他嫌碉堡观察孔太小看不清,就自己跑到外边去看。连长说,你不要命了!他说,我担负了一个突击队的责任,如果我看不清楚,那所有的战士都完成不了任务,所以我必须看清楚。

  第四次攻打四平的战斗,上级提前发起了攻击。由于头一天晚上战士们吃了大餐,闹肚子。早晨攻击之前,突击队长正在草丛里方便,一看信号弹腾空而起,提起裤子就往前面跑,夹起个炸药包就上去了。跑了一半裤子掉了,他仰面朝天系裤带。第二爆破手在后面看到,说:“坏了,‘大帅’挂了,我得上!”第二爆破手就爬到他的跟前。这个队长说:“你为什么上来,我这不好好的吗?”“你脸朝上,谁知道你好好的呀?脸朝上不就是挂花了嘛!”他说:“你等着,我给你炸。”他一个翻身就上去了,原本计划走右边,到前面一看,发现右边是两道铁丝网,而左边只有一道铁丝网,于是临时改变计划。15分钟突破,无一伤亡,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合同立功”的方法被第7纵队政治部主任袁升平报到了东北民主联军。东北民主联军批准推广到所有纵队,使得部队战斗力大增。

     (摘编自《党史博览》2024年第12期 杨南征/文)

(责编:刘圆圆、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