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灵
2025年04月02日08:18 来源:学习时报
1948年11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刘少奇撰写的《论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人民出版社于新中国成立前出版了单行本,后又再版。这篇文献深刻分析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民族观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民族观,并阐述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强调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国际主义精神。在当今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重温这篇文献,对我们深刻理解中国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方面作出的贡献,仍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不同的民族观
刘少奇青年时期在苏联学习,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他对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处理民族问题十分关注。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影响下,刘少奇紧密结合中国社会实际,以国际视野分析民族主义,深刻剖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民族观本质的不同,指出“民族问题是与阶级问题相联系的”。
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民族观,即资产阶级对于民族的看法及其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是根据它的阶级基础、从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的。资产阶级在国内,凌驾于民众利益之上,以“民族”的名义,宣布自己是本民族的代表;在国外,以牺牲其他民族利益为前提,把本民族——实则本阶级利益,与其他民族利益对立起来。资产阶级极端民族主义演化的最高形式,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对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统治,就是世界大战中法西斯政权的侵略战争。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民族观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民族观截然不同。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对民族的看法,以及处理世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从本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的,同时也是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的,主张国内国外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逐步地走到世界的大同”。这就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民族观及其形成的基础,是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处理世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由此可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民族观,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民族观,是在根本上相反的”。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反帝反殖的立场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反帝反殖的国际主义立场,是刘少奇在《论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中强调的核心内容。二战后,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积极争取民族解放,出现了战后民族独立浪潮,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开始走向解体。在这一进程中,刘少奇指出,一切被压迫民族要求得解放,就不能不联合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和人民民主力量,就不能不联合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他反复提醒第三世界国家,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绝不甘心于退出历史舞台,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虽然许多国家摆脱了殖民主义统治,赢得不同程度的独立,但是“新殖民主义者名义上承认亚非新兴国家的独立,实际上却力图通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种手段,把这些国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站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一边,支持亚非拉人民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主张民族解放、各民族平等。他指出,共产党人“主张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脱离本国帝国主义的统治,而完全独立与完全解放”,“共产党人如果不去具体地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为民族解放而斗争,而只把‘国际主义’当成装饰的空谈,那就是背叛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不仅在立场上,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在行动中也力所能及地给予亚非国家必要的援助。刘少奇说:“我们是真心诚意帮助亚非国家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我们在给援助时,没有任何政治和经济的要求。”他在1949年11月16日北京召开的亚洲澳洲工会代表会议上,鼓励所有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国家:“中国人民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道路,是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所应该走的道路。”
正因为中国人民自己经历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深知受三座大山压迫之苦难,于是坚持反帝反殖的国际主义立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是反帝反殖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少奇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是彻底的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者,同时又是最坚决地反对一切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保卫祖国独立自由、反对一切卖国贼的革命的爱国主义者与革命的民族战士。”中国共产党人的利益与本国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积极组织领导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统一战线,而这个统一战线的规模,包括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各阶级联合组成统一战线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党继承这一优良传统,巩固爱国统一战线,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以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
《论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给我们留下深刻启迪的,不仅是刘少奇深刻阐释的民族观,还有他以历史的视野、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
刘少奇指出,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有过进步性。人类社会是在发展中不断变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历史看任何问题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区别了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及其不同的客观作用,并决定了无产阶级对它的不同的态度。当资本主义初起时代,资产阶级所进行的民族运动,是为反对异民族压迫、建立民族国家。这是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的”。民族主义兴起于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时期,在推翻封建专制、维护新兴资产阶级利益、构建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中,起了重要作用。而当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后,资产阶级在民族问题上的狭隘性就暴露出来,利用民族主义“加紧对本国人民的压迫和对全世界各民族实行侵略”。他们甚至把自己的民族说成是“优良人种”,以此为理由去压迫所谓“劣等民族”。民族主义在错误的引导下,甚至演变为种族主义,引发冲突和战争。这一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评判资本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作用和影响。
在这篇文献中,刘少奇还重点分析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相互关系,他强调真正的爱国主义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并不矛盾,二者是互相结合的。真正的爱国主义与排外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完全不同,“真正的爱国主义乃是对于数千年来世代相传的自己祖国、自己人民、自己语言文字以及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之热爱……纯正的爱国主义尊重其他民族的平等,同时希望世界人类优秀的理想在自己国内实现,主张各国人民的亲爱团结”。刘少奇批评了反动的资产阶级的“爱国主义”,“煽惑各国人民的互相敌视与仇恨”,“把自己民族和世界隔绝起来”。刘少奇以国际主义视野,辩证认识爱国主义;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实践真正的国际主义,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既是捍卫中华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者,也是彻底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者。
《论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阐释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国际主义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和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胸襟和立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全人类命运休戚与共,要打破狭隘的民族主义,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这是老一辈革命家倡导的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精神在今天的坚持和发扬,也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在21世纪国际舞台上的立场与抉择。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