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
分享

在抗战烽火中呐喊的《胜利报》

刘金英

2025年04月01日08:31    

在武强县档案局内,收藏有十几份《胜利报》《胜利报·武强版》和《前进报》等报刊。这是抗日战争期间,作为冀中革命老区的河北省武强县,一方面利用枪杆子打敌人,一方面创办了多种革命报刊,利用舆论的力量宣传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人民的例证。

《胜利报》是中国共产党冀中八分区的机关报,于1940年春天在武强县创刊。在八分区《胜利报》创刊之时,武强县推出了《胜利报·武强版》,每期编印4版500份,并在当日刊发了“《胜利报·武强版》见面话”和《敌寇经济压榨下的老百姓》等稿件,呼吁全县军民通过《胜利报》“揭穿敌人的阴谋诡计”“正确反映我们军、政、民的动态”“团结全县十二万同胞共同坚持抗战事业”。

时任武强县参议会议长的许洁如不仅兼任八分区《胜利报》记者、编辑,还兼任《胜利报·武强版》主编,他充分利用《胜利报》和《胜利报·武强版》这两个宣传阵地,及时及地采写、发表了许多鼓舞民心的重头稿件,尤其是接连不断地发表揭露敌寇罪行的稿件。

报道激发抗战热情

1942年1月的《胜利报》和《胜利报·武强版》同时刊登了通讯《六个手指头——模范儿童温三郁》,轰动了冀中和晋察冀边区。

《六个手指头——模范儿童温三郁》写的是1942年1月26日,抗日游击队的一个区小队转战到武强县前西代村,由于汉奸告密,日伪军包围了该村,区小队藏到儿童团员温三郁家的地道内。一伙日本鬼子冲进院内,围住温三郁追问地道口在哪里,13岁的温三郁一问一个不知道,日本鬼子用刺刀在他脊背上连刺4刀,他仍然说不知道,鬼子举起刺刀向他头上砍去,他急忙用双手去护头,被砍掉6个手指头……昏迷后倒在血泊中的温三郁嘴里仍然说着“不知道”。这篇报道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

温三郁的英雄事迹被写入抗日课本:“小三郁,才十三,民族气节好模范,六个指头被砍断,坚贞不屈斗敌顽……”1944年8月22日,在冀中八分区召开的群英会上,温三郁被授予“民族气节”的光荣称号,奖给他一头牛。1944年11月,晋察冀边区隆重召开第二届群英大会,温三郁被表彰为“气节模范第一名”,边区司令员聂荣臻亲手奖给他一枚银质纪念章。

《胜利报》1944年归属《冀中导报》后,《胜利报·武强版》一直坚持到1945年,5年间,《胜利报·武强版》共出版了171期。

历经血与火的洗礼

报社通过地下工作者,秘密从天津、河间、辛集等地搞来纸张和油墨等物品,编辑人员白天在田间“青纱帐”或地道里编稿,夜晚打游击出版发行。报纸印出来后,通过农民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日救国会、青年民兵抗日救国会和抗日小学交通网等抗日群众团体,传送到区政府和200多个村。

《胜利报·武强版》的很多记者、编辑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40年5月上旬的一天,负责刻版印刷工作的郭宗刚,骑自行车刚刚转移到张沙洼村西,就碰上了几个便衣汉奸,抓住他后从他身上和自行车里搜出了钢板、铁笔和蜡纸,追问县政府工作人员,追问《胜利报》编辑部,他闭口不答。敌人把他弄到北豆村后,轧杠子、灌凉水、用火烧、用烙铁烫……郭宗刚受尽了毒刑,最后被残忍杀害。

《胜利报·武强版》报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河北省美术社副社长的张春峰生前说,没有抗战堡垒村、堡垒户的支持和掩护,报纸是根本办不下去的。平时,把油印机、纸张等物品藏在堡垒户家中,然后打着游击采编稿件,最后在堡垒户家里刻写和印刷。最艰难的时期,敌伪大扫荡频繁,有好多期报纸都是在红色堡垒村刘南召什、堡垒户黄淑芳家的地道里完成的。

当年武强县办报人历尽艰辛和生命危险,创办、发行的革命报刊有《胜利报》《胜利报·武强版》和《前进报》等,历经风雨沧桑,有十几份现在仍然珍存在武强县档案局内,成为今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教材。

(作者系第四、五届河北省武强县政协委员,武强县文联副主席)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责编:刘圆圆、代晓灵)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