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安徽桐城市探索现场教学,让学生沉浸式感悟传统美德

六尺巷的故事,常讲常新(解码·思政课怎么上)

本报记者 徐 靖

2025年02月25日08:3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六尺巷,春意渐浓,游人如织。

下午1点,在六尺巷广场的一角,六尺巷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耘正在来回踱步,时不时看一眼手中的稿纸,上面密密麻麻都是涂改的文字,嘴里念念有词。再过一会儿,他要在这里为一群小学生上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

六尺巷,因清代大学士张英与邻居吴家互相退让三尺地基而成,是中国邻里和谐礼让的象征。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10月在安徽考察时说,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六尺巷的故事我非常熟悉,但小朋友和成年人不同,讲述时一方面要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不能进行程式化的讲解,要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能够理解,引导他们感受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张耘说。

下午1点30分,桐城市东关小学四年级(2)班的37名小学生整齐列队,来到六尺巷广场南侧的牌坊前,思政课正式开始。

“同学们,看这座牌坊,上面写着‘懿德流芳’四个字,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望着同学们求知的眼神,张耘解释道:“大概意思是说,美好的品德可以流传千古。那么大家知道,美好的品德是什么吗?”

“礼让!”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张耘点点头:“为什么礼让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呢?”

师生转到牌坊后面,一面诗书照壁映入眼帘,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六尺巷故事的来龙去脉。广场上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张英虽然身份显赫,却没有仗势欺人,一封书信平息了一场风波。张、吴两家的礼让之举,至今仍传为美谈。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故事的结尾,张耘再次抛出问题。

“不能欺负别人”“要懂得谦让”“不能和别人抢东西”……孩子们立刻讨论起来。

张耘耐心倾听,待讨论声渐消,说道:“礼让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词,对于同学们来说,有一些事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比如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我们可以向六尺巷的故事学习,一方面要学会礼让,体谅别人;另一方面,如果别人体谅了我们,我们也应该学会礼让,与对方和好,对不对?”一番话下来,孩子们纷纷点头。

授课地点开始“移动”,师生穿行在六尺巷中。“六尺巷是一条长约100米、宽约2米的窄巷子,类似的巷子其实有很多,但六尺巷的故事超越了时空,几百年过去了,依然没有被人们淡忘。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张耘娓娓道来。

在巷子的尽头,张耘停下脚步,转过身说:“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你们来传承。希望今天的六尺巷之行,能够让你们了解、学习并在未来的人生中践行讲求礼让、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

“今天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还更加理解了礼让的意义”“要把礼让的美德融入生活和学习中”……课程结束后,学生们纷纷分享自己的感受。

上完思政课,张耘长舒一口气。“六尺巷,不仅是一处地名、一个典故,还是汲古言今的思政课堂。我们要深入挖掘和阐发六尺巷的故事,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张耘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25日 11 版)

(责编:彭晓玲、任一林)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