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
分享

晋中战役:

以少胜多、运动歼敌的典范

戚苏源 宋腾渊

2025年02月20日08:27    来源:中国军网

1948年6月至7月,为保卫晋中麦收,削弱国民党军阎锡山部实力,创造夺取太原的有利条件,华北军区遵照中央军委指示,以华北军区第1兵团等部发起晋中战役。此役,我军以6万余人歼灭阎锡山部10万余人,解放县城14座,成为我军以少胜多、运动歼敌的光辉战例。中共中央称赞此役“对于整个战局帮助极大”。

宏微兼顾,以少战多。作战筹划必须充分考虑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战前,华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徐向前等指战员对局部战场的敌情、我情、战场环境进行了细致分析,并立足整体山西战局情况对此次战役进行研判。从局部看,此役面临众多现实困难:一是兵力少,阎锡山部队共约13万人,而我军只有6万余人,不及敌一半兵力;二是装备弱,我军缺少大口径火炮和炸药,而阎锡山部队整体装备数量、质量远超我军,且坐拥太原兵工厂,装备补充有保障;三是消耗大,部队历时两个多月刚刚攻克临汾,还没来得及充分休息,有的部队重新进行整编,各级干部较为短缺,且在平原地区作战,收集做饭用的柴火比在山地难度大,后勤保障压力陡增。

与此同时,我军也掌握一些有利条件,处于紧要关头。一是整体山西战局我军占优。临汾战役后,阎锡山部被孤立在太原、榆次、太谷、介休等晋中平原地区的数个城镇内,被我军四面包围,形同孤岛。二是服务整体需要。徐向前认为,从整体战局看,此役目的是为攻克太原、彻底解放山西创造条件,应尽可能利用野战歼敌,用局部战场的发展推动整体战局的发展,当前敌粮食储备吃紧,部队正四面出击到处抢粮,正是我野战歼敌的大好战机。此役野战歼敌越多,将来攻城损失就越小,攻克太原、解放山西就越顺利。三是战机稍纵即逝。阎锡山部13万人要抵抗我军的战略反攻,军粮是关键问题。晋中,泛指山西中部地区,土壤肥沃,是山西粮仓,也是阎锡山部赖以生存的供应基地,若晋中失守,势必不战自乱,麦收季节将近,阎锡山部必将出动抢粮屯粮。徐向前认为,这正是我歼敌于运动中的最佳时机,应抓住有利战机,果断定下决心。

发挥优长,以动制静。战前,阎锡山采取守点控线的防御部署,命部队在各城镇要点和交通要道修筑大量碉堡群,并封锁晋中四周山口,大部兵力分布于榆次至灵石铁路和太原至孝义公路沿线各城镇要点,同时模仿我军运动战战法,以13个团组成“闪击兵团”,沿公路、铁路线进行机动作战。其目的是以县城、据点来阻挡我军北上,用交通线机动力量与我周旋,达到“永保晋中,万无一失”的目的。我军不为敌人眼花缭乱的部署和华而不实的战法所动,扬长避短,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摸透敌人动向,抓住敌人弱点打。战役中,我军首先切断敌人的交通线,断其“双腿”,力求诱敌出城,将敌引出据点后,利用敌不善运动战的弱点,充分发挥我善打运动战的优长,实现动中聚优,分割围歼。我军实施运动战是快速机动创造战机、迅速集中优势兵力、适时形成合围态势,达成歼敌目的。阎锡山的“闪击兵团”在过度依赖的交通线被我切断后,无法组织快速机动,且其运动是被动的、消极的,为运动而运动,作战中一直被我牵着鼻子走。

6月11日,吕梁军区部队进至孝义、汾阳间的高阳镇地区佯动,太岳军区部队沿同蒲铁路北上,调动敌人。“闪击兵团”中计后,部分兵力从汾阳向山庄头、神堂地区出击,被吕梁军区部队歼灭一部。阎锡山为迅速结束战斗,将其“亲训师”“亲训炮兵团”5个连调来参战。阎锡山机动部队主力的西调,造成平遥、介休铁路沿线及其以东地区相对空虚。18日,隐蔽集结在平遥、介休东南山区的华北野战军第1兵团第8、第13纵队,乘机向平遥、介休外围据点展开攻势,以诱其“闪击兵团”回援,并在途中将其包围歼灭。19日,敌“闪击兵团”仓促回援。其中由孝义经介休北返平遥的“亲训师”“亲训炮兵团”于21日进至平遥以南的张兰镇附近时,与我第8纵队遭遇。我发挥机动优势,先行展开,将其压缩于汾河东岸狭小地域内,快速穿插将其分割为数段,使其兵力不能机动,火力不能发扬,而后对其实施围歼。经3小时激战,歼敌5000余人。24日,第13纵队等部又在平遥、祁县间歼灭敌第19军军部和第40师大部。至此,晋中战役第一阶段告捷,共歼敌1万余人。

审时度势,以变求胜。阎锡山见“亲训师”等部被歼,恼羞成怒,急令其野战军总司令赵承绶赶赴太谷坐镇指挥,欲与我在祁县、平遥间展开决战。徐向前充分分析战场形势变化,考虑到敌兵力集中,决定避其锋芒,没有采取以强对强策略,而是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法,巧妙用计化解敌强大攻势,将其攻势转化为守势、主动转化为被动。即利用阎锡山求战心切的弱点,只留小股部队在祁县地区与其周旋,主力则快速北上,乘虚直捣晋中腹地,在宽阔平坦的榆次、太谷、徐沟间开辟战场;同时,命令部队全力破击榆次、太谷间铁路,攻克北阳、东阳车站,断其后路。

赵承绶部后路被断,陷入被动局面,求攻不成,求退不能,急命部队猛攻我阻击阵地,企图打通北撤道路。为使敌顺利进入我预设战场、陷入孤立无援境地,徐向前灵活用兵,多线出击,采取封敌退路、阻敌增援、逼其入瓮的战法。7月3日,我太岳军区部队在太谷东北的董村构筑工事,阻敌北撤。至6日,我军击退敌9个团兵力的轮番攻击,迫使赵承绶放弃北撤计划,改由榆次、徐沟间向北逃窜,为我主力围歼该敌争取了时间。为抓住战机,我第13纵队附第8纵队22旅经东观镇插至徐沟以东地区,切断敌由徐沟北撤的道路;太岳及北岳军区部队自东阳地区进至车辋村东西一线,切断敌撤向榆次的道路;吕梁军区主力独立第3、第7旅自汾河以西东进永康镇地区阻击北面来援之敌;第8纵队于攻克祁县后兼程北上,由南向西封闭包围圈,协同友邻各部队歼灭敌军。至7日晚,我军各部均到达预定战场,完成对敌包围。敌军进入我包围圈后,多次顽抗突围无果。7月16日,我军生俘赵承绶,歼灭被围之敌。我军攻势迅猛,敌残部回撤太原以求自保。为不给敌人喘息之机,我军发扬连续作战精神,于21日兵临太原城下,完成对太原的合围。至此,晋中战役胜利结束。

民心所向,以多克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在阎锡山统治山西近40年时间里,特务、地主、恶霸横行霸道,欺压群众。为巩固其反动统治,阎锡山在政治上推行“兵农合一”“三自传训”等苛政,使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在山西解放区,中共中央决策推行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结束了群众当牛做马、任人宰割的局面。群众有了土地和收入,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大大提升,蕴藏于群众中排山倒海般的力量也得到极大解放,推动着我军胜利的进程。晋中战役期间,我军1个月需消耗粮食近1000万斤,烧柴600万斤,这都是由当地群众负责提供保障。战役期间,太行、太岳、吕梁、北岳40余万群众加入支前行列。其中,太行二专署支前民工达到16.75万余人,占全区主要劳力的50%以上;动用牲口9.8万余头,大车1.44万余辆,供应柴草420余万斤,木料469万斤。特别是和顺、左权等县,支前民工最高时达全县劳力的90%。军民团结如一人,是此战我军取得最后胜利的坚强保障。

(责编:刘圆圆、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