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
分享

彭雪枫与《拂晓报》的情缘

林晓清

2025年02月19日08:26    

1938年9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彭雪枫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奉命率队开辟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彭雪枫的倡议下,部队出发前夜,支队创办机关报《拂晓报》。

彭雪枫博学多识,素有儒将之称。年轻时,彭雪枫对文学怀有浓厚的兴趣,曾撰写长篇游记《塞上琐记》和《烟台纪行》发表在天津《国闻周报》。虽然为了革命需要投笔从戎,但炮火硝烟的间隙,他仍笔耕不辍,写下了大量有关军事和史料性的文章。青年时与报纸的结缘使彭雪枫对办报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曾对人风趣地说:“将来革命胜利了,我要当个新闻记者。”《拂晓报》的成长倾注了彭雪枫的大量心血。

彭雪枫为《拂晓报》刊头题字、撰写发刊词《“拂晓报”——我的良师》。只要有空就到报社了解情况,常常参加报纸的审稿、编排、校对。为了解决印刷问题,彭雪枫亲自往返80多里购置油印机。为了解决办报人才匮乏问题,他举办报纸人员训练班,亲自为学员讲授新闻课程。他保存着自创刊起的每一期《拂晓报》,并在合订本封面写上“心血的结晶”五个大字。

彭雪枫经常亲自撰写社论、评论等,自1938年9月至1944年10月,《拂晓报》刊登彭雪枫文章百余篇。他特别重视报纸的教育性、斗争性和组织性。强调在每篇文章每条消息里都要贯彻党的政策,成为实现党的政策的倡导者;要求报纸根据政治形势和战斗环境提出适当的口号,发起号召或运动;利用报纸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和积极性,成为组织群众运动的有力武器。

彭雪枫对《拂晓报》的报风、文风建设非常重视,及时指出报纸中存在的“学生腔”“枉自多情”“半文半白”等问题。他给报社同志订了一个“文字公约十条”,特别强调:不写草字、不写错字、不写怪字、不写简字,强调报纸必须有血有肉有内容,入情入理入人心。在彭雪枫的指导下,《拂晓报》一改偏文艺腔的文风,坚持面向中下层读者,一律采用白话文写作,力求简明朴实、通俗易懂。后期还将由知识分子写作转变为工农通讯员写作为主。每期文章都短小生动,每条消息只有百十来字,反映战士和百姓的真实生活,有小学文化的战士、百姓都可读懂。

在彭雪枫的关怀和领导下,《拂晓报》充分发挥了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鼓舞抗日军民斗志、打击敌人嚣张气焰、推动根据地文化事业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由新四军的军中小报成长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喜爱的报纸,蜚声中外、影响广泛。只要提到《拂晓报》,总是与彭雪枫的名字紧紧相连的。

(本文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责编:刘圆圆、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