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医疗技术、教育资源、文化项目带上高原——
本报记者 曹继炜
2025年02月18日08:5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今年是浙江省对口援助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第十五年。15年来,一批又一批援青干部扎根高原,一个又一个援青项目落地海西,“浙江援青”的标志随处可见。“浙江援青”已经成为一张让海西人民舒心、放心、安心的金字招牌。
由于高原自然条件和以肉食为主的饮食习惯,海西州民众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州人民医院在相关领域的医疗力量薄弱,多数患者会选择转院到西宁治疗。长期以来,州人民医院的就诊率一直不高。怎么办?
2022年7月,单国栋作为浙江援青医疗队伍的一员踏上高原,担任海西州人民医院的院长。
单国栋将12名援青医疗队员安排到不同的值班组中,大家一起查房、一起讨论治疗方案。州人民医院的科室数量仅为浙江三甲医院的1/3,这给援青医疗队伍提出了由“专”到“全”的业务要求。单国栋提出“学习型医院”的建设目标,通过搭建数字化图书馆,方便医护人员及时学习先进的医疗技术。
“治病更要治未病。”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来说,提前预防的效果要远好于发病后治疗。于是,单国栋带领援青医疗队伍广泛开展调研,积极争取援青资金,启动了“海西州脑卒中高危人群早筛早治”公益项目。
海西州地域辽阔,人口密度低,优秀教师资源紧缺。“我在德令哈办讲座,有的老师要从700多公里外的茫崖赶过来。”这样的敬业精神让周霖超深受触动,也更加珍惜每一次与本地教师交流沟通的机会。
周霖超是浙江援青教师团队义务教育阶段负责人,担任德令哈一中校长。来到德令哈,周霖超的教师团队除了克服与浙江完全不同的高原气候环境,还要应对教育理念、学生基础的差异。对于教师团队来说,如何将浙江先进的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调整来适应当地的教学基础,也是一项挑战。
骆金是援青教师团队的一员,来到德令哈一中后,他发现这里的教材作业本设计有改进的空间,于是结合原来学校的校本化作业,调整内容难度后给自己带的两个班使用。“第一个学期,骆老师用自己改进的校本化作业教学,所带的班级基本上在年级里数一数二。到第二个学期,其他班级陆续采用了骆老师这套作业体系。”周霖超介绍。
徐翔老师有着丰富的创新性赛事举办经历,来到德令哈一中,便着手组织学生参加“未来之城”大赛。“孩子在监督下认真学习,成绩可能会提高,但他并不知道为什么要提高成绩。”徐翔认为,走出去看世界,是获取学习动力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也是给他们提供自信,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跟其他地方的孩子是一样的,只要付出努力就可以在更大的平台上展示自己。”
在格尔木市昆仑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附近的居民正在参加免费体检。提起“浙江援青”,中心主任左海霞满是感激。2024年4月,用“浙江援青”资金新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楼落成。2024年卫生服务中心为辖区内1598名60岁以上老人开展了免费体检。
“我们这里也承担着格尔木市免费的预防性体检工作,用来给有需要的居民办理健康证。”左海霞介绍。在格尔木市区,昆仑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唯一开设在基层的免费健康证办理点。2024年,卫生服务中心为居民累计办理免费健康证超过1500人次。
早上10点,高二学生林米瑾走进了格尔木体育场旁的城市书房,翻开练习册开始写作业。“放寒假以后,在家里总是静不下心来。这里安静又舒适,非常适合学习。累了还可以去看一些课外书放松一下。”林米瑾说。
“格尔木城市书房共有6处,全部由援青资金出资建设,同时援青指挥部还为每个城市书房配备了5000册左右的图书。”格尔木市图书馆副馆长李小梅介绍,“有了这样的基础,市图书馆再进行日常的维护和图书更换,我们的城市书房非常受欢迎。”
“援青工作组打造了‘青藏优品’品牌,将本地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牌化,输出到江浙的大市场上。”“浙江援青”格尔木工作组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是实打实的资金注入,覆盖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切实提高海西人民的生活水平。”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8日 11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