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
分享

许振超:“好好干,当一个好工人”

韩蕾

2025年02月17日08:48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许振超:“好好干,当一个好工人”

许振超1950年1月出生于山东荣成,1968年1月参加工作,199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技师,现任山东港口青岛港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固机高级经理。多年来,许振超始终坚守共产党员的本色,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成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先后荣获多项荣誉。2024年9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许振超“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好好干,当一个好工人”,这是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许振超给自己定的一个目标。就是这样一个现在看来并不高的目标和要求,他记住了并且奋斗了几十年,追求了几十年,也领悟了几十年。

“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练就一身‘绝活儿’,做个能工巧匠”

1974年7月,许振超进入青岛港。1984年,青岛港组建集装箱公司,他被选为第一批桥吊司机。面对新岗位、新设备,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很快就熟悉了桥吊操作技术,成为装卸队里的骨干。桥吊用吊具抓取集装箱过程中肯定会有钢铁之间的碰撞,发出巨大声响,这是全世界集装箱装卸普遍存在的问题,许振超却要求他的队员们在装卸过程中不发出声响。提出这个想法时,好多工友都不太理解。许振超知道这项技能对工人的要求极为苛刻,难度非常大,为此他专门编写了操作要领,和队员一起反复试验。有的班存在畏难情绪,就说不行,做不到,许振超就请他们来,找了两个司机操作,看别人能不能做到。最后大家来一看,确实有人能做到“无声响”,后来全队上下勤学苦练,用心练就了这门“无声响操作”技术,把集装箱与集装箱、集装箱与船舶之间的摩擦碰撞降到了最低,装卸货物既高效又完美。

20世纪70年代,交通部对海河港口技术工人的工作标准是“四懂三会”,就是懂结构、懂性能、懂原理、懂维修,会操作、会保养、会排除故障,是个复合型技术工人的要求。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技术工人应该做到“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许振超认为核心就是“懂”技术,如果不懂技术,什么理想信念都是空的,没有技术你担当什么?凭什么奉献,更不用谈创新,不懂技术连资格都没有。

“人人练技术、人人有绝活儿”,是许振超给桥吊队定下的规矩,许振超所带领的桥吊队是青岛港最早的一支绝活儿团队。如今在青岛港最令许振超自豪的,就是青岛港几乎不用请外人帮助修理桥吊设备故障,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排除。看着设备转得安全,他常和队员们说:新时期的产业工人就是要善于学习,勇于钻研,体现出中国工人不服输的骨气,“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练就一身‘绝活儿’,做个能工巧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港口的培养”。

我们的目标就是在全世界把装卸速度干到第一

当桥吊司机时,许振超和同事们有两个梦想:一是有生之年能看到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100万标准箱;第二个梦想是在全世界港口行业中把集装箱装卸速度干到第一。第一个梦想只用了不到10年,在1996年就实现了。为了实现第二个梦想,他开始自学,苦练技术。在掌握了“一钩净”“一钩准”“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儿后,他们就有了敢于向世界纪录叫板的底气。

2003年对于许振超来说是特别有意义的一年。当时,世界集装箱卸货纪录最快的是香港的HIT货柜码头,他们的作业效率达到了336自然箱/小时,而青岛港当时的卸货速度是297自然箱/小时。青岛港的工作作风是“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许振超当时就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打破世界纪录,把装卸速度干到第一。

2003年4月27日,一艘从日本神户下水的名叫“地中海阿莱西亚号”的新货轮来到青岛前湾港,船上载有3400个集装箱。晚上8点52分,当天值班的副经理开始打表计时,振超团队用了8台桥吊,每个桥吊都挂一个集装箱,一声令下,8台桥吊同时发力,一部部吊具吊着集装箱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完美弧线,装卸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场面非常震撼。到次日凌晨2点35分结束,振超团队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船时效率和单机最高效率分别达到339自然箱/小时和70.3自然箱/小时。这一纪录被命名为“振超效率”。

创造了世界纪录后,大家的心情都非常激动。这个装卸效率是集体协作的结晶,虽然被叫作“振超效率”,但现代化大生产最需要的是团队协作,说到底这是团队努力协作的成果。作为码头工人,他们深知,能在这个行业里拿到世界第一太不容易了,也值得自豪。5个月后,许振超带领团队又把纪录提高到381自然箱/小时,到今天这项纪录在青岛港已被刷新9次。中国工人创造的中国效率,令世界刮目相看。

新时代中国工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2006年,振超团队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摸索,从飞机的空中加油得到启发,完成了轮胎吊的油改电技术,让轮胎吊由“吃油”变为“吃电”,改变了原来柴油发电噪声大、污染重的缺点,实现了污染零排放。在国家滑触线标准编写时,振超团队参与了油改电标准的编写,因为这在青岛港是第一例,而且是比较成功的大面积的使用。这项技术让能耗下降了40%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00多吨,每年节约柴油580万升,节约资金2000多万元。后来这项技术被交通部评为示范项目,在全国十几个码头普及推广,国内其他港口以及新加坡、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码头纷纷效仿。

2019年,作为传统集装箱码头,许振超和团队成员首次在全球传统集装箱码头中将两台双起升桥吊采用自动化应用技术,让司机离开传统的高空驾驶室,在现场控制室实施远控操作,实现了传统码头与自动化码头的创新融合。

山东港口高度重视员工培养,树理念、搭平台、聚资源,创新设立“山港工匠日”,广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这为振超团队搭建了更加无比广阔的成长成才空间。团队屡破装卸生产纪录,8000标箱以上集装箱船舶作业效率保持世界第一,在智慧绿色建设方面实现了岸电连船、光伏利用、氢能应用等方面的新突破。

技术工人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支撑、是中国的脊梁,许振超经常说“这个脊梁不能软”。随着港口的不断发展,港口技术工人一代一代成长起来了,“工匠精神”也在青岛港的码头工人中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许振超继承了老一辈码头工人的“工匠精神”,也在努力将这种精神传给他的下一辈。用许振超自己的话讲,这是我们的传家宝,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我们传承“工匠精神”,坚持标准和质量,将港口当成自己的家来努力、奋斗、付出、建设。

(责编:黄瑾、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