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鲁
2025年02月16日08:29 来源:中国军网
作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院士全程参与了新中国核潜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曲折征程。他就像一位骑鲸蹈海的“老船长”,把一生的奋斗故事,写在万顷碧波深处。祖国是父母之邦,大海是他的精神之乡。他所有的汗水和心血,都被深深的大海收藏。
新中国诞生前,黄旭华还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时,就是学校进步社团“山茶社”的骨干成员。在地下党组织的影响下,1949年春,黄旭华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20世纪50年代末,新中国启动了核潜艇研制工程。黄旭华勇敢接受祖国的挑选,毅然踏上了以身许国的道路。他隐姓埋名30余载,默默奋斗直到满头青丝变成白发。1987年6月,他和战友们成功研制和试验了我国首艘核潜艇这个石破天惊般的故事第一次发表在《文汇月刊》时,他的名字仍然必须隐去,文章只能以“赫赫而无名的人生”作标题。
那年夏天,黄旭华把这本杂志寄给了远在家乡的老母亲。杂志上的字号较小,母亲戴着老花镜一字一句地读完了全篇,然后又让身边的儿女和孙辈们读。因为文中出现了海丰县和田墘镇等地名,又出现了儿媳“李世英”这个名字,所以老母亲一下子就明白了,故事里的“他”,就是从父母亲人身边“失踪”了30多年的三儿子黄旭华。“旭华一直是有家也不能回,什么也不肯说,原来他有自己的苦衷啊!”老母亲把这篇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老泪纵横,喃喃地对孩子们说,“你们都要理解三哥呀!他这样做是对的,是对的……”
后来,黄旭华得知老母亲的这番话,禁不住泪流满面。“知儿莫若母,母亲这句话传到我的耳朵,我哭了。有人问我,‘忠孝不能双全’,你是怎么样理解的?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我相信,无论是我的父亲、我的母亲,还是我的兄长们,都是经历过‘救亡图存’的家国之痛的,他们不仅能够理解、也会深深认同我的人生选择。”
2016年,黄旭华应中央电视台邀请作了题为《此生无悔》的演讲,深情回顾了自己隐姓埋名30多年间,父母、妻子、女儿对他的默默支持,也袒露了他们这代科学家炽热的家国情怀。他说:“核潜艇战线广大员工,他们呕心沥血、淡泊名利、隐姓埋名,他们奉献了一生最宝贵的年华,还奉献了终生。如果你们要问他们这一生有何感想,他们会自豪地说:这一生没有虚度。再问他们,你们对此生有何评述,那他们会说: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事业,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无怨无悔!”
后来我撰写《此生属于祖国——功勋科学家黄旭华的故事》一书,书名和全书的情感基调,即源于此。
有幸写作黄旭华的奋斗故事,我感到无上光荣,并十分珍惜这个机缘。在写作过程中我也不断地、真切地体会到,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写作,而是一次真正的“精神洗礼”。
我深知,作为一位隐姓埋名30余载的国家功臣,作为全世界第一位随自己设计的核潜艇一同进行极限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黄老早已把个人的名利与生死置之度外。正是因为他们这代人的百折不挠、奋发图强,才实现了毛泽东同志“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气壮山河的夙愿;也正是有了这一代英雄儿女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才换来了中华民族今日的骑鲸蹈海与乘风破浪。
让我倍感荣幸的是,出版社的同志多次上门和黄老沟通,最终说服他同意授权撰写这部爱国主义主题的长篇传记。在撰写这本书之前,我曾应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之约,在“科学家的故事”系列里创作了绘本《老船长和蓝鲸》(于鹤忱绘画)。听说黄老和他的家人对这本书比较满意,为了故事内容的准确性,黄老还亲自审定了文稿。
可能是因为有了《老船长和蓝鲸》作“铺垫”,黄老对我的名字和文字已不那么陌生。所以,在这部长篇传记完成后,黄老不顾年迈体弱,又抱病逐字逐句审阅了全书,并亲笔题写了书名,还在纸上写下了数条审阅意见。刚开始题写书名时,黄老依照自己的习惯,把“国”字写成了繁体字。经出版社的同志提醒后,他不厌其烦,笑呵呵地又写了好几次,以便出版社挑选。当出版社把这些细节告诉我时,我的眼睛瞬间湿润了。多么和善、认真的老人啊!
从黄老给出的审阅意见里,也不难看出他高风亮节、甘做无名英雄的为人。比如,对全书重点书写的主人公及其同事们的爱国情怀、奋斗经历和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黄老予以了高度肯定,认为写得较好,很有必要;对个别稍稍突出他个人的细节描写,黄老则虚怀若谷,认为“愧不敢当”;对书中的几个表述不太准确的地方,黄老也一一予以更正,显示出一位老科学家的严谨。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及其武备系统已经全部定型,黄旭华等老一代核潜艇研制人员大都年事已高,不再承担新一代核潜艇研制的具体工作。“退居二线”后,黄老继续发光发热,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和科技进步,也为我国核潜艇的升级和优化献计献策,不遗余力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从1989年开始,国防科工委组织有关部门着手整理和编写《核潜艇史料集》,黄老参加了这部史料集的初稿、一稿和二稿的编写、审定与定稿。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凝聚着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人的智慧、心血、精神以及他们所总结的技术经验的“宝书”。黄老和他们那一代核潜艇人都殷切希望,中国核潜艇战线的后来者们,能够继续发扬“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这也是老一辈核潜艇人留给后来者的宝贵精神财富。
黄老的一生,是一部主题明亮而崇高、内容丰饶且厚实的“奋斗之书”。从少年到老年,他毕生的奋斗故事可谓波澜壮阔,如同一座巨大的冰山,而我们所看到的,仅仅是浮出海面的尖顶。撰写这位“赫赫而无名”的科学家的故事,在内容上如何取舍和剪裁,对我来说也颇费思量。在写作过程中,我努力把他和战友们崇高伟大的精神,以形象、生动的笔触融入每一段故事中。
在第十六章“‘失踪’的人”里,我写到黄旭华在北京的海军大院里,面临严酷的人生抉择的那个秋夜。我挖掘到他曾反复念诵自己青年时代读过的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门槛》这一细节。因此,我让《门槛》里的诗句,伴随他度过这漫长的秋夜:“黄旭华觉得,自己面对的也是这样一道庄严的、崇高的‘门槛’。他也必须像《门槛》里的这位年轻的、勇敢的革命者一样,作出明确的抉择:坚定地跨进这道门槛,不奢望任何理解和退路”“就是在这个万籁俱寂的深夜里,他的思绪渐渐变得清晰、明朗和坚定”。我力求将这一章写得真实、生动、有力量,并且符合主人公的浪漫性格。还有第二十二章“英雄交响曲”和第二十三章“深深的海洋”,我把黄旭华从青年时代起就非常热爱的《英雄交响曲》和《命运交响曲》,与他“志探龙宫”和“骑鲸蹈海”的大无畏精神结合起来,写出了他与其爱人和战友们对“深深的海洋,你为何不平静”的特殊感情。
在这本书的结尾,我写道,满头华发的“老船长”,虽然离开了他一生所热爱的大海,走上了陆地,但他对大海依然一往情深。只要有机会,在早晨或黄昏时分,他仍然喜欢独自坐在岩石上,让海风吹着他的白发,听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还有船只驶向远方或缓缓归航时发出的汽笛声。“老船长”遥望着壮阔的大海,就像老战马在怀念旧战场,在遥望远方的故乡。
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以身许国的“老船长”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深深的海洋是他的精神故乡,我相信,轻柔的海风会跨越重重山峦,把这位共和国赤子的灵魂带回辽阔的大海,带到那些先他而去的战友们身旁。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