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明耀
2025年02月14日08:39 来源:学习时报
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陈云以自己长期领导经济工作的丰富经验,就如何推进改革发表了很多精辟而深刻的论述,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的方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的成败。陈云在1985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闭幕会上明确指出,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他希望全党同志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他多次强调,我们进行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我们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我们搞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不是别的现代化。如果脱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是很危险的。他还特别讲到,我们搞改革开放,既要致力于物质文明建设,还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否则,我们的“整个事业”就会发生方向性错误,就可能“偏离马克思主义,偏离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之后,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产生了迷茫,更有甚者产生了“共产主义遥遥无期”的消极论调。陈云对此强调指出,共产主义遥遥有期,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有些人走出国门,见到了国外的发展,回来便鼓吹中国的月亮不如外国的圆、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等等。对此,他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的发言中强调,资本主义必然被共产主义所代替,这是无可改变的法则,并高呼“社会主义万岁!共产主义万岁!”
改革的原则:“讲实事求是,先要把‘实事’搞清楚”。实事求是是陈云践行一生的思想路线。他一贯强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唯物主义思想方法,鲜明阐释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1979年3月,重新主持中央财经工作以后,陈云多次强调,我们讲实事求是,先要把“实事”搞清楚。首先要弄清事实,这是关键问题。
陈云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把调查研究作为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他指出,难者在弄清情况,不在决定政策;把实际看完全、把情况弄清楚是重要的,其次才是决定政策,解决问题。他强调,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去弄清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来决定政策。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其最主要形式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面对众多质疑,陈云在充分调查了农村的“实事”之后指出,“九亿多人口,百分之八十在农村,革命胜利三十年了还有要饭的,需要改善生活。我们是在这种情况下搞四个现代化的”。他认为实行包产到户合乎亿万农民的意愿,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20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很快就在全国农村推开,极大地调动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解决温饱问题打下了坚实基础。
宝钢也是在陈云实事求是改革方法论的指导下成功投产的。由于宝钢项目是仓促上马,存在一些问题,对宝钢建设是否继续下去,意见不一致。陈云在反复听取各方意见、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并亲自到上海实地调研考察的基础上,最终下定决心要求宝钢干到底。经过7年多建设,1985年9月,宝钢顺利建成投产,并在日后成为我国最大的钢铁企业。
改革的路径:“改革必须经过试点”。改革开放后,陈云多次强调:改革是一条“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之路,要从试点开始,大胆实践、稳步前进、及时总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包产到户”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在工业领域实行生产经济责任制等等,这些改革举措都是在摸索实践中得来的。对此,陈云有过诸多论述。1980年12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开幕会上指出,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1983年初,针对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国内商业流通体制改革的会议纪要,陈云提出两点意见:一是体制必须改革,二是改革必须经过试点。1988年5月,在杭州同浙江省负责人谈话时指出,“九溪十八涧”,总要摸着石头过,总要下河去试一试。“摸着石头过河”,这话没有错。
改革的宗旨:“真正为人民谋福利”。把为人民谋福利放在第一位,贯穿陈云经济思想的始终。在多个讲话中,陈云一再强调,抓改革、搞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真正为人民谋福利”。他是这么讲的,也是这么做的。人民群众的吃、穿、住、行等基本民生问题,他一直牵挂在心。在解决了吃粮问题之后,又下大力气解决老百姓吃菜肉蛋奶的问题,解决返城知青的就业、住房等问题。他说:“如果我们不能解决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便站不稳。”
陈云十分注重处理好改革与民生的关系。通过总结经验和剖析各种矛盾,提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须兼顾,必须平衡”的观点。在1978年考虑国内市场供应问题的次序时,他指出,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农民手中有了粮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其他经济作物就好解决了。七亿多的农民人口稳定了,就摆稳了大多数,天下就安定了。随后,陈云将上述观点概括为“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先生活,后建设”。这一思想后来也逐步成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针。
改革的保障:“没有好的党风,改革是搞不好的”。陈云非常重视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教育和纪律教育。中央纪委恢复成立之初,陈云就强调指出,中央纪委首先要抓的就是党风。针对有些地方把遵守纪律与改革开放对立起来,提出要给干部“松绑”的问题,陈云旗帜鲜明地指出,“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没有好的党风,改革是搞不好的。”“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党的纪律”。
陈云十分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在端正党风问题上“身体力行、作出榜样”。针对当时有些干部子弟钻改革空子、倒买倒卖等问题,他要求党的高级领导人员要给全党带好头,决不允许他们的子女倚仗亲属关系,谋权谋利,成为特殊人物。为此,中央纪委起草了一份关于不许领导干部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的建议,陈云看后批示:“这件事,应由中央像严禁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问题那样,作出明确的决定方能制止。不然的话,发展下去,党的肌体、党群关系必将受到损害,有所好转的党风也会受到影响,改革也难以顺利进行。”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