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团圆景 共话幸福味
本报记者 王汉超
2025年02月12日08:3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亮堂堂的灯笼,红彤彤的春联,热腾腾的年夜饭。
一户人家在餐馆里围坐吃年夜饭的照片登上人民日报1月29日的头版。老老少少喜气盈盈,开心祥和跃然纸上,激起共情共鸣。
很多人在照片中看到了自家团圆的影子,感受到浓浓的亲情牵挂。有读者好奇:照片中的一家人,有啥故事?
记者在江苏南京找到了这家人。
照片中,为全家开菜的老人叫周立玲,跨进新春,就满90岁了。一桌亲人,四世同堂。
外孙庞伟提前半个多月,就忙着为年夜饭订桌。除夕团聚这顿饭,一家子坚持了40多年,过去在家做饭,近些年选择在餐馆聚餐。这个除夕,庞伟想在南京市中心吃个团圆饭。南京大牌档,他早早就瞄上了。
王南南在南京大牌档干了10年,从普通员工做到德基广场店的经理。近两年春节,是他最忙最累的时候,每间包厢要连续接待3拨客人。庞伟预订得早,订到了迎门最敞亮的位置。
除夕万家灯火,空气中满是年味。到市中心的餐馆差不多4公里,一家人分乘3辆车前往。周立玲的大女儿赵群英说:“一老一小最开心!”
回想父母当年拉扯3个孩子长大,赵群英感慨万端:“当年想过上的好日子,像是远远望见了今天……”父母都是战乱年代出生的人,新中国成立后在南京锅炉厂当工人,是参与建厂的老职工。
当年,他们住在朝天宫附近,一家5口挤在1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赵群英出生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召开了一场“全国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时称“群英会”。赵群英的名字,寄托着父母的美好期盼。
1982年,全家搬到茶亭的工人宿舍区,周老太太至今还住在这里。虽然高龄,但老太太依然干净利索,还常常去南湖、莫愁湖散步舞剑。
赵群英和两个弟弟,进厂当了工人。像父母那样,姐弟仨勤勤恳恳工作,退休时三家人都有了房,也买了车。赵群英的儿子庞伟是全家头一个考上大学的,当了电力工程设计师。
南京大牌档的包厢内外,张挂着灯笼,写着“一帆风顺”“四季平安”,门头贴着“五福临门”。除夕,王南南忙得脚底生烟,中间不忘叮嘱“堂倌”:“把老太太那屋的过年菜‘五福临门’端上去!”
也是这一晚,摄影师张梦正在周围寻找素材,她记得这家店里张灯结彩,喜气浓、年味厚。张梦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从小爱画画,后来成了一名摄影师。每年1万多张抓拍,攒成了她硬盘里的多彩世界。
主菜端上来了!鸭肉圆、皮肚、香肠、老豆腐,是一道南京人过年吃的大烩菜。烩菜用红纸封着,要由德高望重的主人开菜。全家人等着老人开菜那一刻,笑着鼓掌。周立玲一家的温馨氛围,打动了张梦,她紧赶几步,隔着高高堆放的快餐盒,咔嚓按下快门。
烟火寻常,却是几代人奋斗追求的生活模样。
暖暖亲情,满满动力,家国天下写在中国人的血脉里。
春节假期后,周老太太继续散步舞剑,赵群英忙着带孙子练琴,庞伟去西部支援建设,张梦背着相机穿梭大街小巷、记录时代生活。
王南南呢?忙着布置餐馆元宵节的灯笼,张挂灯谜。南京大牌档在南京已开了28家,年后又新开3家。
“我们要将大年初一的人民日报挂在店里,把一家人的幸福,传递给更多人!”王南南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2日 04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