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威
2024年11月25日08:4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国际传播能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应着力打造体现民族性、全球性、包容性的国际传播格局、矩阵和生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的深度、广度和精度。
国际传播是在国家或其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政治、文化、技术等是影响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因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政治环境更加复杂、文化环境更加多元、技术环境更迭更加迅速,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带来一定挑战。比如,某些西方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在涉人权等问题上对中国进行抹黑,试图在国际舆论场塑造中国的负面形象;又如,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种差异使得部分国外受众在了解中国时产生误解;再如,随着数字技术深入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发生系统性变革,对传统叙事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内容、表达、渠道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进行系统优化,特别是要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优化叙事内容。叙事体系一般由术语、概念、范畴等构成,是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体现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时代精神和文化传统。从历史和现实看,一个国家是否拥有话语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叙事体系是否具有价值引导力和现实解释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要我们融通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精心设计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的内容,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叙事,更好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一方面,不仅要对外讲好中国发展取得的物质成就,更要鲜明地展现中国发展背后凝聚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注重提炼并呈现中华文明精神标识,讲清楚其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智慧源泉与厚重支撑。另一方面,要善于将中国式现代化融入世界文明叙事体系中,以标识性概念等积极参与全球性议题创设,在国际舆论场形成中国表达、中国话语,阐明中国立场、提出中国倡议、展现中国智慧。
创新话语表达。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若受众对传播者的信息内容产生认同,就更加容易实现有效传播;若传播内容导致受众产生困惑甚至抗拒心理,传播效果则大打折扣。因此,要使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获得国际受众的接受与认可,进而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就必须满足国际传播受众多元化、场景化、个性化等信息接受需求,协同推进话语内容和形式创新。话语内容创新重在以事实为基础,以情感为铺垫,在充分考虑目标受众文化背景与接受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译介能力,运用多种方式准确表达话语中心思想。话语形式创新要把握国际传播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借助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形态媒介,通过真实的情感故事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触动人心,引发共情。比如,通过对比或类比,将中国故事与国际受众熟悉的场景联系起来,使叙事内容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体验,从而提高内容的接受程度和传播效果。
拓展传播渠道。没有畅通的传播渠道,再好的话语和叙事也难以在国际舆论场产生影响。当前,在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很大程度体现在“渠道失灵”“信息茧房”。因此,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离不开积极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不断拓展传播渠道。要加强与国外媒体机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更加广泛地传播中国声音;通过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多边机制,积极参与全球议题的讨论和决策,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充分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与国际受众进行更直接的线上交流,将中国声音、中国话语第一时间推送给全世界的海外社交媒体用户,提升互动性和参与度,进一步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作者为浙江大学国际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25日 09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