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让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我是党员,我在岗位”)

本报记者 吴 勇

2024年11月12日08:3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为李恒彪(左)向景区入驻商户了解经营中遇到的难题。
孟和朝鲁摄

“我是村干部,我是党员,我必须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干起来。”

“左边是我们的文旅产业园区,那儿是商业街,超市、饭馆、小吃都有。我们村发展主要就靠‘生态+文旅’,目前全村村民利用集体搭建的生态文化旅游平台总创收就超过3亿元,人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说话的人面容黝黑、身材魁梧,声音低沉却有力。他就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保合少镇恼包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恒彪。他向记者介绍着这座村子的发展,言语之间能够感受到他对恼包村的深情,以及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恼包”一词源自蒙语“敖包”的音译,意思为“石头堆积的小山”。由于土壤贫瘠、地势低洼,曾经的恼包村村民单靠农业难以为继,不少人只能外出务工、另谋出路。

李恒彪也是早年外出务工的村民之一。他卖过水果、干过工程,跑过运输、搞过商贸。李恒彪一边回忆一边说:“在外打拼那些年,家乡给我很多帮助。做人不能忘本。咱自己富了不能看着大家还过苦日子。”

带着对家乡的牵挂,李恒彪2009年回村担任村委会主任。水电改造、铺路修房、建校助学……恼包村的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然而,2012年的一场山洪冲垮了恼包村。

“那个时候,我也很难过。但是,我是村干部,我是党员,我必须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干起来。我告诉大家,这是灾难,也是机遇,一个再造新村的机遇。既然现在的恼包村因地势低洼饱受水害之苦,修补旧村又困难重重,那么不如另起炉灶重建家园。”李恒彪说。

那一年,他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任。他向村民承诺:“一定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李恒彪经过摸底调研和考察学习,强烈意识到,必须扭转思路开拓创新,要立足自身优势,结合村庄实际,因地制宜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一要“扬长”,恼包村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部,距离市区20公里,区位优势明显;二要“避短”,村内贫瘠的土地多为撂荒废弃地。“我们应走绿色生态、环境治理的路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我见过江南水乡的美景,也想把恼包村打造成塞北江南。”李恒彪说。

从规划设计、招商引资到项目落地、开工建设,恼包村发展的每一步,李恒彪都参与其中并投入了大量精力。

如今,走在村里,精品民宿、民俗大集、游客休闲娱乐中心、美食一条街等各具特色,更有湖光山色、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的江南园林景致,吸引许多游客打卡拍照。文旅产业的发展不仅壮大村集体经济,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6000多个就业岗位。

范玲萍是恼包村文旅产业发展的受益者。2020年,她和丈夫结束异乡打工生活,回到家乡开了一家超市。

“以前在外打工,我俩每年最多挣个七八万元,现在回家乡工作,年收入增长了几倍。”范玲萍说,“现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挣,不少村民都愿意回到村里,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

随着文旅产业的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壮大,恼包村的人居环境、生活保障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在住宅区,医疗卫生室、便民超市、物业管理中心、供热站、健身广场等设施配套齐全。村两委还将集体经济收入惠及村民,为老弱病残和老党员发放慰问金,为考上大学的学生提供助学补助,为村民办理了农村养老保险。

“今天的成果是明天的起点。”如今,58岁的李恒彪又开始琢磨在提升乡风文明上下功夫。“村里的光景好了,村民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更高了。这就是我不懈奋斗的动力。我有决心带领大家加油干,让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12日 19 版)

(责编:彭晓玲、任一林)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