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 娟
2024年09月13日14:24 来源:《红旗文稿》2024/17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这“六个坚持”的原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律性认识。深刻理解把握“六个坚持”的原则,对于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改革行稳致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才能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开了崭新局面。放眼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有这样的政治气魄和历史担当,敢于大刀阔斧、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也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推动这么大范围、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力度的改革。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在于始终坚持党对改革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当前,站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新起点上,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宣示着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破冰前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铺就健康中国之路等。这一系列重大改革,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来谋划和推进。从就业到增收,从入学到就医,从住房到托幼养老,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不断把“问题清单”变成“惠民清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创新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敏锐地洞察和把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牢牢把握新时代在理论上守正创新的极端重要性,扛起守正创新的历史责任。一方面,强调“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等。另一方面,强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等,这正是守正创新理论自觉和历史自觉的体现。
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锚定总目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既要有道不变、志不改的强大定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又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有敢创新、勇攻坚的锐气胆魄,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将改革进行到底,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制度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赢得战略主动的重要优势。只有深入到制度层面,才能更好把握“中国之治”的奥秘。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总目标一以贯之,为的就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潜力,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同时也要看到,改革中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不少难关要攻克,制度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风险挑战前所未有。相比过去,新时代改革开放对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应对风险挑战、赢得战略主动的有力保证,是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衰。改革追求变化,主张破旧立新,法治强调于法有据,遵循既有规则和秩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坚持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不仅要求改革决策必须遵循宪法精神和法治原则,还要坚持改革过程依法办事、遵守法定程序、维护正当权益,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政府如何正确履行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等职能,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通过完善立法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及时作出法律授权和调整,使政府不越位、不缺位,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改革进入深水区后,更加需要法治的推动和保障。要把坚持原则和鼓励创新结合起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的能力,坚持通过法治建设引导改革进程、破除改革阻碍、预置改革空间、确认改革成果,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
坚持系统观念。行棋观大势,落子谋全局。在全面深化改革这盘大棋中,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密切配合。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改革越深入,越需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来谋划推进。在推进改革中,坚持系统观念,要求我们既要从改革的整体出发,看到改革的整体问题,又要注重改革的具体问题;既要关注改革眼前问题,又要着眼改革长远问题;既要把各个领域的改革看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又要找到不同领域改革的内在联系。
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做到远近结合、上下贯通、内容协调,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现象,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
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六个坚持”的原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不断深化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的重大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核心要义的集中体现,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指引。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恪守政治原则、树立规则意识、增强辩证思维,深入贯彻“六个坚持”的原则,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法学与社会治理教研部讲师〕
相关专题 |
· 专题报道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