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四川党的建设
分享

富顺县:激励引导有意愿下沉、有一技之长、有乡村情怀的城市人才流向乡村、扎根乡村、服务乡村

乡村提需求 专家当“帮手”

2024年08月28日14:52    来源:四川党的建设

7月17日傍晚,自贡市富顺县狮市镇菱角村种植户郑家禄在“巡田”时,发现自家水稻“生病”了——出现许多白穗。但郑家禄并不慌张:“因为有随叫随到的‘智囊团’进行指导、答疑解惑。”

郑家禄口中的“智囊团”,是富顺县城市人才储备库中的一支队伍——人才下乡志愿服务队。这次帮郑家禄解决问题的,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富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孔晓谦。7月18日,孔晓谦早早来到郑家禄的稻田,送上白穗防治的“锦囊妙计”。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为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富顺县持续优化完善乡村人才引育留用机制,让城市人才下沉服务乡村活力更足。

城市人才为何是“下乡”重点?

解乡村人才之“渴”

今年2月,省委、省政府印发《深化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作为全省“完善乡村人才引育用留机制”3个试点地区之一,富顺县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激励城市人才下沉留乡、服务乡村。

富顺县的考量是什么?

“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把人才作用价值和乡村发展需求连接起来,是富顺县探索试点的努力方向。”采访中,富顺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黄声剑道出关键所在。

富顺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劳务输出大县,由于过去一段时间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形成了资源和人才由乡村向城市流动的惯性。随着城乡差距的日益缩小和政策扶持的加力 ,乡村人才外流这一原本“倾斜的天平”虽逐渐平衡,但远远还不够。

在黄声剑看来,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探索人才引育留用机制,需要审视当下乡村人才的规模、素质、结构能否与乡村发展实现高水平匹配,以探寻破解乡村振兴中人才区域性、供求性矛盾的路径。

乡村发展,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才?为摸清乡村发展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富顺县发动镇、村自下而上报送人才需求,并组建专班对20个乡镇(街道)、203个行政村进行走访调研,全面摸排基层发展的短板弱项、实际需求。

找准根源才能更好解决问题。面对“乡村不是缺劳动力,而是缺专业能人”这一乡村共性难题,富顺县的破局之策是:与优秀城市人才建立常态联系,围绕乡村发展需求与关键环节,激励引导其流向乡村、扎根乡村、服务乡村,从而改变人才从乡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

今年4月,富顺县在出台《富顺县完善乡村人才引育留用机制试点工作方案》基础上,制定《富顺县激励城市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路线图”愈加清晰。

人来了能干啥?

缺啥给啥,精准对接供需

连日来,盐都农业领军人才、富顺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研究员钟顺清每天都在稻田间忙活。“现在水稻正处于乳熟灌浆期,我们要保证田间有10厘米高的浅水层,这样有利于枝梗和籽粒的分化,达到穗大粒多的目的。”7月21日,在古佛镇凤仪村,钟顺清一边检查水稻生长情况,一边向水稻种植户叮嘱田间管理要点。

两天前,在紧挨着凤仪村的冯坪村,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周伟也卷起裤脚,走进“博士田”观察不同品种水稻的抽穗、扬花灌浆情况,为种植户答疑解惑。

钟顺清和周伟,一位是农技专家,一位是高校教授,但两人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富顺县首批城市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下乡队伍成员。

新身份、向下沉,源于富顺县成体系引导城市人才服务乡村的探索。

“组建全县城市人才储备库的重要原则之一是需求导向。”黄声剑告诉记者,在《实施方案》制定过程中,富顺县围绕乡村发展需求,同步发布人才储备登记公告。目前,富顺县已识别、匹配、联系能解决实际问题、?能真正服务乡村、有过硬本领的城市人才133名。

人才库建好后,如何发挥实效?黄声剑一句话回答了记者的疑惑:“缺啥给啥,精准对接供需。”

那如何实现“精准对接”?富顺县聚集“需求端”“供给端”,建立起乡村一线“列单子”、县委人才办统筹“派单子”、城市人才“接单子”的运行体系。

“问题需求由乡镇搜集、人才办统筹,然后我们根据问题类型和紧迫性来精准派单。”黄声剑解释说。

“琵琶镇青山岭森林公园铁皮石斛产量上不来,骑龙镇大田村需要高粱大豆复合种植技术指导,上湾村集体经济藤椒园炭疽病严重……”5月中旬,县委人才办综合梳理各乡镇问题清单、人才需求后,组织包括钟顺清、孔晓谦等在内的10名城市人才奔赴各乡镇答疑解惑、出谋划策。

这也是富顺县第一次成体系地引导各类人才队伍集中下乡。

“组织化”推动城市人才下沉乡村、服务乡村,只是富顺县发挥城市人才实效的一环,为更好发挥人才作用,富顺县有三招:一服务、一计划、一体系。

具体来说,“一服务”就是开展人才下乡志愿服务。富顺县将“入库”的县级专业人才,分专业领域、行业系统、类别层次组建成4支“人才下乡志愿服务队”,同步把各服务队精准匹配到县域四大发展片区(中部古县城乡融合片区、东部稻粱科技发展片区、西部生态种养循环片区、南部文旅农经综合片区),精准解决乡镇技术、经验断层的问题。

钟顺清就是稻粱发展人才下乡志愿服务队中的一员。“每月,我们服务队至少下乡开展1次调研交流、产业指导等活动,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集中活动,每年至少解决实际问题4个。”钟顺清说。

“一计划”指的是实施“一村一名博士”计划。今年,富顺县在前期基础上,深化拓展与科研院所、高校等合作事项,柔性引进100余名高校专业对口博士与203个行政村“结对”,鼓励博士们把“科研室”搬到田间地头,村里需要啥就研究啥。眼下,富顺县正根据各行政村人才需求,精准匹配博士。

“一体系”即探索构建市场化人才下沉服务体系。富顺县计划实施乡村项目“揭榜挂帅”制度,通过发布乡村项目发展需求榜,以“购买服务”等形式,“订单化”引进市场化人才带着新理念、新技术等下乡进村。

决心有多大?

让“流动”人才留下来

“回来就不打算再走了。”24岁的甘立浩,此前在自贡市从事房地产营销工作,而今,他决心在富顺县赵化古镇“扎下来”。

甘立浩决定留下来,看重的还是这里的成长舞台、发展空间。

2022年,赵化古镇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如何以更丰富的业态留住游客的脚步”也成为赵化镇党委政府思考的重点之一。同年,缺乏专业化文旅人才的赵化镇决定:向市场借力。不久后,擅长文旅营销的韦孟伶来到赵化镇,成立四川孟伶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孟伶公司”),并与赵化镇党委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去年,擅长做市场的甘立浩加入孟伶公司。在赵化古镇百余米长的老街上,一处闲置的老旧院子,正在打造有着“诗与远方”的禅茶书院。甘立浩正是该项目的“操盘手”,“8月,我们书院就正式营业了,今后我们还会在这里开展研学活动。”

把市场化人才引进来、留下来的故事,还发生在富顺县长滩镇。

7月22日,记者来到长滩镇鱼坝村,稻田与农房之中,一片创意空间被打造得既古朴又精致,韦瑶与丈夫隆波正在吧台间忙碌。韦瑶是三两闲(重庆)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在重庆、贵州等地打造的个性化餐饮店,很受欢迎。去年,长滩镇规范建设“沿沱江农文旅示范带”,邀请韦瑶来此创业。

“最打动我的是政府的真诚。”韦瑶告诉记者,起初并不想来,因为资金、基础建设、场地等问题,哪一项都十分棘手,而且长滩镇是距离富顺县城最远的乡镇,但当地“保姆式”服务让她决心试一试。

今年1月,鱼坝村首个农文旅示范点——“青禾文创田院”正式营业,现已成为周边年轻人游玩的“打卡点”。“尤其是周末,来玩的游客多得很,院子都显得有点拥挤。”韦瑶说。

纷至沓来的游客,让长滩镇有了新谋划:吸引更多市场化人才到乡村发展新业态,打造更多农文旅示范点。

“人才决定留下来,更多的是出于对这座城市全方位的考量。”在黄声剑看来,甘立浩、韦瑶扎根乡村的故事也是富顺县探索“城市人才下沉服务乡村”的生动写照。

谋新求变,富顺县不仅在思考如何放大比较优势,畅通人才成长发展渠道、构建多元培优创优体系、涵养人才生态,还在一步步用行动让更多城市人才流向乡村,在全省这场同题竞赛“长跑”中,跑出优异成绩。

(《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陈贤凤)

(责编:王子锋、王珂园)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