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分享

为国建好煤制油

——记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煤制油分公司党委

2024年08月13日08:11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能想象吗?

乌黑的煤,经过一系列化工转换,不仅摇身一变成为清亮的柴油、汽油等油品,甚至化身食品蜡、塑料、纺织品等日用品,走进千家万户、各行各业。

“点石成金”的背后,是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煤制油分公司带来的“科技狠活”。近年来,煤制油分公司党委心怀“国之大者”,将党建与项目发展紧密结合,带领公司全体员工苦干实干,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为建好煤制油项目、推进煤炭清洁安全高效利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重要贡献。今年1月,煤制油项目创新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荣誉称号。

凝心——

党建引领项目发展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长期以来,贫油、缺气、富煤的资源禀赋状况使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国家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作为富煤省区,宁夏煤炭资源丰富,产业基础深厚。为推动煤炭由单一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重转变,提升国家能源保障能力,2013年9月28日,煤制油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项目筹建之初,质疑声层出不穷:“投资大、风险高,失败了怎么办?”“好好经营煤矿便是,何必去折腾?”“之前没经验,能不能担起这么大的项目?”

认识不统一,行动就弱化。如何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带领全体员工建设好、发展好煤制油项目?

“坚持党建引领项目发展!”煤制油分公司党委多措并举,不断坚定全体员工“铸大国重器,担大国顶梁柱”的使命与担当——

强化思想引领。当时,正值党的十八大召开不久,煤制油分公司党委借此“东风”,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通过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方式,结合宣讲团、道德讲堂、学习手册等载体,将班子领学、全员共学、个人自学、分享互学、以行践学结合起来,强化全体员工的理论武装,引导大家充分认识煤制油项目的重大意义。

集结红色力量。“建设煤制油项目,是国家、企业发展所需、责任所系,更是党员干部担当所在。”为推动项目发展,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煤制油分公司党委建立党员“1+N”联系群众机制,成立“党员先锋号”“党员突击队”“党员示范岗”等,优先选派有思路、有干劲的党员骨干到项目建设与技术攻关主战场,引导党员亮身份、作表率,为项目建设装上“红色引擎”。

打造红色阵地。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节庆日、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宣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举办“强企有我 请党放心”等主题活动,在厚植爱党爱国情怀的同时,增强干部职工科技强国的信心。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煤制油分公司党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凭借超强的决心、超常的力度,煤制油项目如期推进,全体员工上下同心,喊出了“煤好未来 油我创造”的响亮口号。

创新——

打破国外技术封锁

走进煤制油项目建设现场,高塔林立、管道纵横、机器轰鸣……一派生机勃勃。在这里,煤炭经过液化变成各类油品。

“煤炭液化技术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我们的400万吨煤制油项目采用的是间接液化技术,产出的油品更加环保。”煤制油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技术含量高,且无成熟经验可借鉴,起初,项目团队寄希望于引进国外技术。然而,外国公司提出的苛刻条件,让煤制油分公司党委意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的,必须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间接液化煤制油需先将煤气化,而气化炉的核心组件之一点火烧嘴曾长期被国外厂家垄断。“价格高,点火成功率低,一旦坏了还得寄回国外维修。”气化一厂三车间党支部书记何红兵说。为了今后不再受制于人,公司决定成立专项团队,自主创新,攻克“卡脖子”难题!

创新之路并非坦途。燃料、氧气配比,点火距离,工艺流程,材料尺寸……每个细节都需要从头摸索。“我们成立了技术攻关工作室,党员骨干带头研发。”何红兵介绍,为早日破解难题,技术人员吃住都在现场,翻阅资料、调整点火成分配比,实验了成百上千次,“有时几十个小时盯着一个数据,反复验证技术成熟度,不断改进和优化技术。”

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历时2年多,第一代点火烧嘴终于研发成功,烧嘴的整体价格从400多万元降至6万多元,点火成功率由50%提升至近100%。

“点火烧嘴的成功研制提振了信心、鼓舞了士气。”在宁夏煤业公司的带领下,煤制油分公司党委将目光转向了难度更高的气化炉技术,并向全体党员干部发出了“向我看、跟我干”“为国建好煤制油”的号召。

“气化装置规模大、管网复杂,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熟练操作人员更少,研发过程中,装置出现了跳车频繁、磨损、堵塞等问题。”气化一厂副厂长范为鹏回忆,“最难的时候,28台炉有一半在维修,装置‘跑冒滴漏’现象严重。”

困难并没有压倒“煤制油人”。设计多个版本的技术改造方案,与国内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合作攻关,开展专题技术交流……他们不等不靠、只争朝夕,以问题为导向,探寻症结所在,最终成功化解难题。

2016年10月,由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气化炉——“神宁炉”投料成功,彻底改变了我国大型煤化工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2021年9月,煤制油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目前,已完成国家37项重大技术、装备及材料国产化任务,装置整体国产化率达98.5%以上。

拼搏——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煤制油项目所在地——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视察,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殷殷期盼,言犹在耳;谆谆嘱托,重如千钧。

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讲话,合成油厂费托合成二车间党支部书记王佳瑞备受鼓舞,多年来以此激励自己:“很荣幸能成为煤制油项目中的一员,要像总书记说的那样,继续埋头苦干、真抓实干,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

今年4月,因设备检修,需提前清理设备内部废料。“设备很大,但留的人孔直径只有60cm,人需要从圆孔钻进去,一点一点把废料挖出来。”为了不影响检修进度,车间成立15人的党员突击队,王佳瑞带头,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带着呼吸面罩、抡着清理工具,在高温40度的设备内,连续作业5小时,将废料清理完毕。

“当时,大家一身白进去,一身黑出来,脚上的靴子一脱,能倒出半碗水,还有人头发沾上了黏性废料,洗不掉只能剃光。”王佳瑞感慨,“但没有人叫苦,作为党员就要带头干,累的时候多坚持一会,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克服!”

王佳瑞的事例是煤制油分公司全体党员干部拼搏实干的真实写照。凭着这种干劲儿,煤制油项目原定60个月工期的工程,仅用39个月就完成,并一次性投料试车成功。2021年以来,煤制油项目产量已连续3年突破400万吨。

“我们还通过大讲堂、微课堂、专业论坛、‘人人上讲台’、通岗培训等方式,为员工充电赋能,帮助大家成长成才。”煤制油分公司人力资源部培训一级主办高丽介绍。目前,煤制油分公司已建立4个自治区级创新工作室,自主培育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煤炭行业领军大师等科技和专业人才200余名。

拼搏没有尽头,实干永不止步。“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扬‘忠诚、担当、实干、创新’的煤制油精神,聚焦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以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以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煤化工典范,铸国之重器,守民之命脉!”煤制油分公司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报记者 孙家琪)

(责编:王子锋、王珂园)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