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
分享

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起到探路先遣队作用的突围——

红6军团的西征

褚银

2024年08月04日08:43    来源:解放军报

1934年8月7日—10月24日,红6军团西征与红3军会师要图。资料图片

1934年8月7日—10月24日,红6军团西征与红3军会师要图。资料图片

1934年7月初,湘赣苏区的中心区域被敌人占领,进攻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已经向苏区腹地全面推进,中央红军在苏区内战胜国民党军已不可能。当时,只有一条出路——实行战略转移。为中央红军主力转移探路的重任落到了红6军团身上。

红6军团是1933年6月中旬,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在湘赣、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红军主力的基础上组建的,下辖第16、第17、第18师(第18师南渡袁水进入湘赣革命根据地与第17师会合后,部队保留师的番号,缩编为第52团)。军团当时未成立领导机关,由第17师首长统一指挥,全军团共7500余人。

7月2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中革军委向红6军团及湘赣军区发出训令,决定:“六军团离开现在的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广大游击战争,及创立新的苏区。”训令指出:“破坏湘敌逐渐紧缩湘赣苏区的计划及辅助中央苏区之作战”“最大限度的保存六军团的有生力量”“确立与红二军团(1931年3月改称为红三军)的可靠的联系,以造成江西、四川两苏区联结的前提”。训令还就这次行动的组织领导作了规定:任弼时为中共中央代表,随军行动,“并与萧克、王震三人组织六军团的军政委员会,弼时为主席”。训令对预定转移方向和计划作了具体指示:第一步到桂东地域,发展游击战争;第二步到新田、祁阳、零陵地域发展游击战争和创立新的苏区;第三步渡过湘江,向新化、溆浦两县间的山地发展,并由该地域向北与红3军取得联络。

任弼时和军团领导人接到训令后,立即进行了紧张的西征前的准备工作。根据中央指示,成立以任弼时为主席,萧克、王震为委员的军政委员会,领导红6军团转移。任弼时主持召开军团政治工作会议,并作《争取新的决战胜利,消灭湖南敌人,创造新的苏区与新的根据地》的报告。报告指出:在敌人大举进攻到来之际,目前政治工作应是为着争取新的决战胜利,消灭敌人,创造新的根据地。会后,军政委员会对部队进行政治动员,调整后方机关,分散安置伤病员和不便随军行动的人员,从地方武装中挑选2000多名青壮年和500余支枪补充军团,健全第18师党的机关,增编第54团,配齐部队各级领导成员,积极打草鞋、做干粮,并进行行军、侦察、警戒等方面的军事训练;还抽调250名地方干部随军行动,作为创建新革命根据地的骨干,对留下的地方武装做了坚持根据地的妥善安排。为了迷惑和牵制敌军,8月初以独立第5团一部伪装成军团主力,在牛田、津洞、万安一带佯动。

8月7日下午3时,红6军团(连同随营学校学员)共9700余人从遂川的横石、新江口地区出发,踏上西进的征途。为不过早地暴露红军的行动企图,突围点选在敌人兵力薄弱、易于攻破的粤军和湘军的结合部五斗江到白牛岭地段。军团侦察连和先头部队伪装成国民党军,为先头部队开道,晚上10点顺利地收缴了驻守上水藻林保安团哨兵的枪支,一举消灭了保安团。接着,部队又日夜兼程,连续突破敌人在衙前和五斗江之间、遂川与黄坳之间、遂川至七岭之间、寒口到广东桥的封锁线,胜利突破湘、赣、粤三省国民党军设置的封锁线,于11日抵达湖南省桂东县以南的寨前圩,并以一部兵力攻占了寨前圩以南的沙田,将寨前圩至沙田之间的20余座国民党军碉堡占领并大部摧毁。至此,红6军团成功突出重围,并将国民党军的战略西线撕开了一个口子。

12日,红6军团在寨前圩村边的一个河滩上举行全军团干部大会,庆祝突围胜利,誓师西征。会上,任弼时正式宣布军政委员会为红6军团最高领导机关,萧克为军团长兼第17师师长、王震为军团政治委员兼第17师政治委员、李达为军团参谋长、张子意为军团政治部主任。

当晚,第17师第49团作为西征部队先遣团率先从桂东县寨前圩出发,直奔郴县。主力部队随后跟进。经连续几个夜晚行军,15日进抵泉水、东江一带。16日, 进入郴县县境。部队一部由郴县进入宜章平和,经卖牛岭、温家,再辗转进入郴县铁山里,向桂阳方向前进。当日晚,先遣团避开敌人严密封锁的通道,走小道,攀悬崖,摆脱敌人,于17日越过粤汉大道,经走马岭,迅速通过耒阳、郴县公路,进入桂阳县境后,经金义,绕过桂阳县城再经仁义圩、梓木圩,19日抵达七里坪。当晚,第49团第3营向新田县城发动攻击,歼灭国民党保安团守城之敌。但是,城北外二羊岭上炮楼异常坚固,在20日上午团主力进城后,才将碉堡内的敌人全部歼灭。当日晚,军团军政委员会在新田小源公祠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会议决定,部队进入新田县城作短暂休整,及时补充给养,开展扩红工作,重伤病员留下就地养病治伤。23日,主力部队西进,急行军140里。当晚24时,抵达湘江东岸、零陵以北的蔡家埠。此时,湘桂国民党军共9个团已先期到达湘江西岸严密布阵,企图截堵红军西进。

鉴于敌情变化,军团主力向东折回进入海拔1500多米的阳明山,发现此间地瘠人稀,地区狭窄,不利于发展。加上国民党军以4个师的兵力从南北西三面向阳明山地区包围过来,形势十分危急。任弼时等遂决定放弃在此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计划,改取“兜圈子”的方法甩开敌人,寻找有利时机抢渡湘江。25日,军团立即离开阳明山,直取祁阳县的白果镇。国民党军误以为红6军团要返回湘赣苏区,急忙调兵阻击,没想到红6军团已经南下嘉禾,待国民党军赶至,红6军团已进入广西。9月4日,红6军团乘虚西进,未发一枪一弹,由兴安县界首以北凤凰嘴地区安全渡过湘江,进占西延城(今资源县)。

8日,任弼时、萧克、王震在大埠头以西的车田接到军委《关于红6军团以后行动的补充训令》,要求他们放慢行军速度,暂时在城步、绥宁、武冈等地积极行动,牵制更多敌人,与即将突围转移的中央红军配合行动,并规定了具体行军路线。补充训令还对今后的方向作了明示:第三步的任务是转移到湘西北,在川黔湘边境与红3军取得联系,协同红3军在湘西及湘西北的凤凰、松桃、乾城(今吉首市)、永绥地域,背靠贵州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以吸引更多湘敌向湘西北方向移动。

接到补充训令后,军团领导认真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当日,部队由车田出发西进,准备取城步、绥宁、武冈地区,但未成功。后来准备在绥宁以西打击西进的湘敌,不料在小水地区,遭到穷追不舍的湘军第19师第55旅的突然袭击,第52团与大部队失去联系,陷敌包围,遭敌居高临下猛烈火力射击,伤亡140多人,团长田海青壮烈牺牲。

鉴于遭敌袭击,再加上靖绥以北地区有敌重兵围堵,军团领导当机立断,改变原来计划,夺路南下,袭取通道县城,过渠水向西,20日进入贵州省清水江流域的黎平地区。13时,朱德电示红6军团行军路线:“由现地域经清江、青溪、思县到达省溪、铅仁、江口地域,然后设法与二军团首长取得联络。”23日,军团主力从清水江的南嘉堡出发,分由锦屏县的瑶光及清江县的南孟两地渡清水江,进入苗族、侗族人民的聚居地黎平地区。

10月3日14时,中革军委致电红6军团从黄平撤离。拟经瓮安县猴场抢渡乌江的红6军团,速向江口前进。遵照中革军委命令,4日,红6军团主力由松洞北进至瓮安县的猴场。先头部队进抵乌江南岸,设法与红3军联系。因中革军委严令“绝未令你们渡乌江向西行动”,遂放弃渡乌江计划。5日,从猴场调头向东北面的江口地区前进,第二天进至石阡县甘溪附近的走马坪。

7日拂晓,红6军团按第17师、军团部、第18师的序列向甘溪东进。上午到达甘溪镇后,部队休息时,与桂军第19师遭遇,并陷入湘、桂、黔三省国民党军24个团的包围。由于这一地区山高沟深,不利于大部队行动,一部被敌截断(后与红3军会合),主力转入石阡、余庆、施秉之间的高山密林,同国民党军周旋。与此同时,红3军主力由黔东苏区边沿梵净山西麓南下接应。

23日凌晨,红17师第50团在梵净山麓江口县堰边溪的木根坡与红3军会合。24日,军团主力进至黔东印江县木黄,与率部前来接应的贺龙、关向应等会合。26日,两军进至四川酉阳县的南腰界,召开了庆祝两军会师大会。两支部队会师后即进行整编,统一调配干部。根据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指示,红3军恢复红2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红6军团由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两军团共同行动时,由红2军团指挥部统一指挥。至此,红6军团顺利结束了从湘赣苏区突围单独转战至湘鄂川黔的西征。

历时两个多月的突围西征,红6军团跨越湘赣桂黔省境,行程5000余里,冲出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追截堵围,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黔东地区,保存了红军力量,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并为此后形成红军新的战略力量创造了条件。对于红6军团西征,萧克后来回忆说:六军团突围西征,比中央红军早两个月,实际上起到了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进行侦察、探路的先遣队作用。

图片制作:贾国梁

(责编:彭晓玲、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