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的“六个必然要求”之三

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郑功成

2024年07月04日09:0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内容提要

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只有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才能把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充分证明了只有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才能把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也充分说明,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因为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的事业。一方面,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价值旨归。我们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随着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只有坚持为了人民而改革,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才能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深刻变化,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另一方面,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实践证明,只有依靠人民而改革,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人民群众才会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到改革之中,不断夯实改革的群众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落到实处。比如,在就业领域,围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等;在教育领域,通过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在社会保障领域,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基本建成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健康领域,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等。这些改革措施,都是为了回应人民群众期盼的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体现。

全面深化改革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新时代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下,从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到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再到建成造福亿万人民的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邮政快递网、5G网络等,现代化建设成果正在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具体来看,全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困难群众的就业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人口红利”正在加快向“人才红利”转变。2023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10.66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2022年,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基金支付比例分别达80%以上和70%左右,社会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保障房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汽车、信息、旅游、文化消费日益大众化,2023年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重提高到45.2%。此外,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数字阅读成为新时尚,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城乡,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差距明显缩小,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实现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中国式现代化努力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彰显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

同时,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也为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足动力。一方面,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利于增强社会稳定,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营造有利环境。另一方面,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资本,进而促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

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也是一项充满风险挑战、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宏伟事业,必须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紧紧依靠全体人民和衷共济、共襄大业。”随着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和拓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将更加强烈。只有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优化制度安排,把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环境等老百姓关切的事情融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才能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转化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要坚持目标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同时也要看到,广大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还面临不少难题,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比、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相比,我国民生保障制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坚持问题导向,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同时优化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把握一些重要原则。一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能偏离增进民生福祉这个发展的根本目的,也不能脱离经济发展单纯追求保障和改善民生,而要在不断提高发展质量的条件下推动民生改善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循环。二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思路,抓紧优化完善各项民生保障制度,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清晰稳定的发展预期。三是共建共享、崇尚奋斗。只有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责,才能为持续改善民生、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创造更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只有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奋斗的内生动力,才能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四是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将各项制度置于民生保障制度体系并统筹考虑其功能定位,促使相关制度有效协同,实现民生发展综合效应最大化、最优化。五是缩小差距、促进公平。以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距为着力点,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发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提高精准性;发挥好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但不能搞道德绑架式“逼捐”。加快优化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巩固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成果;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儿童福利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完善就业制度。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促进公平就业、消除就业歧视,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完善教育制度。加快推进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完善医疗卫生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

(作者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04日 09 版)

(责编:任佳晖、王潇潇)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