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最新报道
分享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民族团结之花芬芳四溢 “包”各族群众满意

2024年06月28日10:34    来源:央广网

“70后”回族老人海立全从包头市阀门厂退休后,自学推背拔罐手艺,舒筋通络、调整气血,提升自身身体素质。“不看广告看疗效”,小区里群众知道海立全老人有“两把刷子”后,便经常登门或请“赤脚医生”上门推拿拔罐。一来二去,各族群众互帮互助间都“混熟”了。

海立全老人所在的包头市昆都仑区市府东路街道办事处阿尔丁1号社区是一个由汉、蒙、满、 回等7个民族混居的多民族社区。

各族群众巧手剪出团结景(央广网记者 刘欣荣 摄)

扎根阿尔丁1号社区24年的社区党委副书记李翠兰,长期在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交流活动。开办合唱班、书法班、马头琴班、剪纸班,通过举办社区百家宴、邻里节及组建社区文艺队伍、志愿服务队伍等形式,引导各族群众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推进各民族更深层次交往交流交融。

“棋”乐融融共享健康生活(央广网记者 刘欣荣 摄)

保姆式服务,星级式待遇引得各族群众纷纷点赞。结合居民日常实际需求,以李翠兰名字命名的24小时热线服务正式上线,目前已成为包头市在各族群众中立得住、叫得响的服务品牌。

李翠兰告诉记者,各族群众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电话24小时在线,微信群只要@到位,便会迅速回应。24年来,李翠兰带领团队解决各族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3000多件,评出最美家庭200余户,其中民族团结户35户。如今,团结互助的精神在阿尔丁1号社区居民心中流淌传颂,多民族大家庭团结和睦、亲如一家人。

“我参加志愿服务有20多年了,感触最深的就是两个字就是团结。从过去的齐心协力建包钢到后来的老旧小区改造,我们社区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没有谁在乎回报多少,就是一股劲、一条心一定要干成,所以才有了今天。”包头市市民杨桂芳动情地说。

包头市昆都仑区友谊十九小区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是包钢集团为员工准备的福利房,是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单体面积最大、居住人口最多的小区。这里居住着汉族、蒙古族、达斡尔族等10多个民族,小区的许多居民都是当年随父辈从五湖四海来到包头的包钢建设者。

包钢一号高炉(央广网记者 刘欣荣 摄)

当年包钢一号高炉荣誉炉长刘志祥毅然放弃到清华大学深造的机会,来到祖国北疆,成为包钢第一代建设者,与8万多名创业者一起奋战,开启了内蒙古工业发展的先河。如今,刘志祥家三代11口都是“包钢人”,先后在包钢不同工作岗位上勤恳工作。

包钢不仅见证了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也谱写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石榴籽心连心的生动赞歌。如繁星闪耀的民族团结故事是“三个离不开” “四个与共” “五个认同” 的生动实践,更是内蒙古被誉为“模范自治区”的真实写照。

当那个火红的年代成为历史,“齐心协力建包钢”永不磨灭的红色基因依然在传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深深扎根在包头市各族人民心中。

昆都仑区友谊十九四社区党委借助老旧小区改造,将原有废弃的锅炉房、大烟囱、运煤传输带重新规划,建成社区居民活动中心,打造了红石榴家园,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契机、搭建平台、创造场景。

近年来,包头市坚持打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持续巩固深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把社区打造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社区环境,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团结广场话团结(央广网记者 刘欣荣 摄)

团结广场始建于2000年,占地面积约为64390平方米,是“青昆”两区各族人民休闲健身、 交往交流交融的温馨家园。基于团结广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它成为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

从全国第一支“雷锋车队”,到美美与共的“红石榴家园”;从文旅兴村的“东达山度假村”,到北疆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长期以来,包头市青山区的各族人民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绘就了一幅幅民族团结进步的和美画卷。

赛汗塔拉,作为草原钢城最明媚、最有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名片之一,被当地群众称作城市“绿肺”。蓝天、白云、草原、高楼、车流、人群……这些看似不在一个频率的元素组合在一起,构筑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赛汗塔拉万亩城中草原(央广网记者 刘欣荣 摄)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正是因为始终把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感作为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出发点,历届包头市委、市政府始终初心不改,高瞻远瞩,在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建设和寸土寸金的城市化进程中,舍利增绿,放眼未来,为城市留下了这片珍贵的草原,努力实现让各族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包头市全力打造文化高地,加快建设文化强市。针对各族群众对更高水平的教育和医疗的期待,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实施意见,全力打造教育高地和医疗高地,让各族群众都能享受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更加优质均衡的医疗资源。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如今,包头市民族团结氛围日益浓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入,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发展。包头市各族儿女将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力以赴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完成好“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贡献包头力量。(刘欣荣)

(责编:陈羽、王潇潇)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