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辽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增强产业“含绿量” 提升发展“含金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本报记者 胡婧怡 曹树林 郝迎灿

2024年06月24日08:2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走进中国石油辽河油田欢喜岭采油厂作业区,巨大的熔盐储罐高高耸立,电能在此转化为热能,制发出的高温高压蒸汽被注入地下。不远处,一座座机械设备上下摆动,熔化后的稠油被源源不断开采上来。

“注汽相当于给凝固的稠油‘蒸桑拿’。过去我们要用天然气燃烧加热制发蒸汽,现在用电能转化为热能,不仅能消纳谷电,保障电网安全,也能减少天然气消耗,实现碳减排。”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总经理王希友介绍。

去年12月,辽河油田建成投产世界首座电热熔盐储能注汽试验站。半年多时间,该试验站已消纳谷电1140万千瓦时,替代天然气120万立方米,实现碳减排2590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对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辽宁来说,绿色化转型是必经之路,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机遇。近年来,辽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增强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

“过去,熔盐储能技术没有在油田注汽领域应用过。”王希友说。选什么样的熔盐、如何实现热交换、设计多大的蒸汽产生速率……面对技术空白,辽河油田专门组建攻关团队,经过近一年的研究试验,形成了一系列适合稠油油田的电热熔盐储能注汽工艺技术。

辽河油田是辽宁培育壮大绿色增长新动能的一个缩影。

解决海水淡化高能耗技术难题,世界首台利用工业废热的大型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装置示范应用;攻克新一代全钒液流电池技术,全球最大液流电池储能电站并网投运……以创新为驱动,辽宁着力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2023年,辽宁聚焦节能降碳、减污降碳、循环经济等重点方向,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50项,累计投入科研经费6050万元。

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链和供应链——

5月底,中国船舶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建造的17.5万立方米大型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首制船顺利出坞。目前大连造船厂手持LNG运输船订单数量达15艘。

“围绕‘双碳’目标,我们的研发覆盖了从新型替代燃料船、大型LNG运输船,到海上碳封存装备、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等海上绿色产业全链条。”大连造船厂民船开发室主任梅荣兵说。

从“串珠成链”到“聚链成群”,绿色动力不断加强。在大连,覆盖氢气制备、储运、加注、应用整车整船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完全自主技术路线和各类型示范应用场景已初步形成;在盘锦,总投资837亿元的华锦阿美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施工正酣,投产后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实现原油的充分开发利用……突出产业特色,辽宁深挖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市场潜能,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带动辐射作用,强化产业链延展性与供应链韧性,提高全产业链绿色竞争力。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走进位于鞍山的鞍钢矿山生态园,身处绿树成荫的环境中,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岩石遍布、粉尘漫天的排岩场。

“排岩场复垦,客土是稀缺资源;铁矿生产加工,副产品铁尾砂需要处理。二者相结合,让废弃排岩场变身花果飘香的矿山生态园,也让位于吉林和河北的千亩盐碱荒地成为高产良田。”鞍钢资源有限公司鞍山综合服务分公司相关负责人李辉说,“我们与院士团队合作研发出铁尾砂土壤化利用、铁尾砂改良剂制备、铁尾砂微纳米硅肥制备等技术,并拓展应用到盐碱地改良等领域,形成了新的绿色生产力。”

近年来,辽宁不断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态保护、环境建设、生产制造、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截至目前,辽宁累计培育省级绿色制造单位575家、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176家,“十四五”以来,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0.1%。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4日 01 版)

(责编:彭晓玲、唐宋)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