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北京科技大学

以“钢筋铁骨”文化滋养高素质人才(在一线)

本报记者 黄 超

2024年06月16日08:1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如果说690桥梁钢标志着我国桥梁用钢从跟跑到并跑,2000兆帕级桥梁缆索的使用则意味着桥梁材料实现领跑……”北京科技大学“大国钢铁”课堂上,从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到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深入浅出地为学生描绘钢铁工业砥砺奋进的生动画卷。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目光坚定有神。冶金工程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谭宇博说:“钢铁行业正向绿色化智能化发展,需要技术革新、优秀人才。我们有幸跟着名师学习,更感任重道远。”

  作为公共选修课,“大国钢铁”课程是北科大实施大学文化精品战略和发挥校史育人作用的抓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相关企业的专家分节讲授,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已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和工程教育特色课。“从行业角度了解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从人文角度理解钢铁人传承的精神,学生立志投身钢铁工业的信心更足了。”毛新平表示。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北科大作为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滋养着一代代行业人才在这里淬炼成长。该校党委副书记于成文介绍,近年来,学校大力培养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探索特色育人模式,聚焦培养行业高素质人才、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等使命任务,联合重点企业、科研院所等打造育人共同体。

  汽笛声声,耀眼的钢花在转炉旁翻飞四溅。“师傅,如果要具体应用我们研究的钢渣碳酸化技术,水的量怎么确定呢?是不是每次都需要计算到克?”“生产线不是实验室,得按照工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用更大的计量单位来计算。”中国宝武太钢集团生产车间,企业导师仪桂兰给北科大“钢铁脊梁”班学生王睿杰进行现场教学,实验室里的数据与生产实际在这里碰撞融合。

  环境工程专业的王睿杰是“钢铁脊梁”班第一批学生,在太钢集团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研究生学习,通过半年时间深入了解钢铁企业的生产流程。“在现场学习,让我意识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必须走到一线,把论文写在生产线上,更好适应企业需求、行业发展。”他说。

  “从研一就把学生送到企业培养,大学教师、企业工程师、学生紧密联结,形成育人共同体。”北科大校长杨仁树表示,大学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企业工程师参与学生培养,校企联合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疑难杂症”立项研究。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提升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帮助他们成长为行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因钢而生、依钢而兴,在北科大,“钢筋铁骨”已成为一种精神力量。特别是一批老教授,以钢铁报国的担当,守育人初心使命,让“钢筋铁骨”的精神代代传承,焕发新的生机。

  “闸片是高速列车运行的重要安全保障。要解决承受巨大压力、热冲击等实际问题,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理念,我们可以借助高通量试验技术,创新研发系列高性能铜基粉末冶金复合材料……”在与学生的学术交流会上,学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曲选辉教授兴致勃勃,分享团队研发的粉末冶金复合材料应用于高寒动车组的成功经历。

  曲选辉不仅是勇于创新的科研工作者,也是深耕讲坛的教育工作者,一有时间就与学生深入交流。他指导的一名学生说,“曲老师时常提醒我们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把破解‘卡脖子’难题作为目标。他对待学术研究非常严格,工作再忙也会及时为我们答疑解惑。”

  “近年来,学校发挥老教授在示范课、师德大讲堂等平台中的带动作用,开展老教授精神系列寻访活动,引导更多青年教师主动担起育人重任,激励更多青年学生锤炼本领,为国奉献。”北科大党委书记武贵龙表示,将进一步聚焦“铸就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钢铁脊梁”的时代课题,对学生开展高水平的思政教育和专业培养,抓好“立德树人、科教兴国”具体实践,以教育之力促进钢铁产业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贡献。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6日 05 版)

(责编:唐宋、代晓灵)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