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勇于打破思维定势(思想纵横)

马纯红

2024年06月13日08:4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的成语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用来比喻办事墨守成规、固守教条、不知变通。这种不顾环境变化的处事观念和行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思维定势、路径依赖。在国内外形势快速发展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的当今时代,我们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勇于打破思维定势、摆脱路径依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破除条条框框、思维定势的束缚,深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紧密结合实际,打破思维定势,转变思想观念,紧盯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问题短板及其根源,开展靶向治疗”。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勇于打破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会倾向于按照已有的知识、经验、观念,采取一种固有思维和方法。思维定势的形成,往往使人陷入经验主义或教条主义的窠臼,进而强化路径依赖,难以灵活地探索其他可能性,阻碍问题解决和事业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变化是绝对的。人类社会发展也是如此,形势在变化,事业在发展,过去合理的做法现在可能已经不适应,以前长期有效的方法现在可能开始失灵。形势变化了,任务升级了,如果还是完全顺着既有的思维定势来行事,奉行主观主义、经验主义,习惯于用老思路、老办法来应对新情况新问题,工作往往就会碰钉子。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只有勇于打破思维定势,才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社会发展活力。

  打破思维定势,就要因时而变、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跳出条条框框限制,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践中,一些地方打破思维定势、摆脱路径依赖,发展呈现出新面貌。云南省丽江市的泸沽湖,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摩梭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但在旅游开发上曾经因为思维定势采取“围湖开发”的发展思路,导致“人进湖退”、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在打破思维定势之后,转变“围湖开发”的发展思路,进行生态搬迁,实施环湖截污治污、生态修复等项目,探索“游在湖边,吃住在湖外”,形成特色旅游产业,生态效益持续转化为发展红利。在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北岸林场,林业工人围绕“林”字做文章,发展森林旅游,实现了“不砍树照样能致富”。实践证明,思路一变天地宽,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就看我们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打破思维定势,还要善于提高站位,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运用战略思维观察大势、把准方向、谋划建设、推进工作。在我国广阔的内陆腹地,许多省份不沿边、不靠海,这种区位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陆地区的发展,也使一些人形成了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但随着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任务的推进,曾经的内陆腹地也能成为开放前沿。许多内陆地区打破思维定势,摆脱路径依赖,把对接国家战略与发展本地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拓宽了发展空间,释放了发展活力。当前,国内外形势不断发展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领导干部要提高站位,在形势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勇于打破思维定势,才能在发展中赢得主动。

  打破思维定势,说易行难。如果理论上不强、知识面不够、眼界又不宽,就很难真正打破思维定势、摆脱路径依赖。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学习本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同时,要熟悉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态、国际等各方面知识,不断完善履职尽责必备的知识体系,做到眼界宽、思路新。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3日 09 版)

(责编:唐宋、任一林)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