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
分享

金鸡山大捷: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奠基之战

黄鹂 万晓庆

2024年06月10日08:45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金鸡山大捷: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奠基之战

1927年8月底,方志敏从江西吉安秘密回到弋阳九区湖塘村,召集家乡坚持斗争的共产党员,决定“重起炉灶,再来干吧”!之后,方志敏先后领导弋阳九区暴动、横峰年关暴动和弋横起义,随后建立起赣东北第一支正规工农武装和弋阳、横峰两县苏维埃政权,形成了以弋阳九区磨盘山为中心的弋横革命根据地。

“方胜峰会议”决定根据地存留

弋横起义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恐慌,他们采取“四面围攻”及“以农制农”策略,不断蚕食分化赣东北地区的革命武装力量。1928年5月,国民党地方当局在铅山县河口镇成立了“广信七县军民联合剿匪委员会”,纠集国民党军第31军罗英团和弋阳“靖卫团”共1200人的兵力,分四路对弋横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围剿”。此时,弋横革命根据地名义上有工农革命军一个连,实则是一个加强排的兵力及40余条枪,无法有效抵抗强敌的进攻。面对强大的敌人,方志敏等人决定暂避锋芒,率领根据地军民数千人退入磨盘山,坚持游击战。

磨盘山属怀玉山脉,位于弋阳、横峰、德兴三县交界处,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但方圆不到50里,国民党军天天围山搜山,当地反动力量也和国民党地方当局暗通款曲。在这样狭小的地带和复杂的斗争形势下,要与敌人周旋,显然十分困难。进入6月以后,根据地局势更加恶化。工农革命军第14团第1营营长兼连长邱金辉被国民党军俘虏后,受尽酷刑壮烈牺牲,革命队伍遭受重大损失。由于敌人长期围困,山上粮食消耗殆尽,军心民心出现了动摇。磨盘山区的武装斗争能否坚持下去,党组织内部出现了严重的意见分歧。

1928年6月25日,方志敏在弋阳与横峰交界的方胜峰主持召开了弋(阳)横(峰)两县县委联席会议(即“方胜峰会议”),着重讨论赣东北地区的革命出路问题。参加会议的有邵式平、黄道、方志纯、吴先民等根据地领导人,共青团江西省委特派员庞云飞也参加了会议。会上,多数同志坚决批判了庞云飞提出的“埋枪逃跑”错误主张,也否决了硬拼的主张,确立了“依靠群众,坚持斗争,开展游击活动,巩固根据地”及“坚持有根据地的斗争,与革命群众共存亡”路线方针,统一部署了“避实就虚”开展武装斗争的具体对策。会议作出四项决定,其中之一是决定“军队交给邵式平同志指挥,坚决击破敌人最弱一路”。

方胜峰会议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方志敏评价“如果这次决定逃跑,赣东北革命运动至少要有一个时期的停顿,说不定干部和队伍都要受着损失”。

以少胜多的反“围剿”首战

方胜峰会议第二天,驻扎在弋阳过港埠的敌人“靖卫团”一个连,向磨盘山方向的何家、湖西、下阳袭来,这一路敌人正是方胜峰会议分析的“敌人最弱一路”。此时,邵式平等人正在横峰县青板乡境内的金鸡山竹篷窠一带,向集结在这里的指战员传达方胜峰会议精神,这里是敌人袭击根据地的必经之路。在得到侦察员的情报后,邵式平迅速从山间隐蔽处向外观察,只见前方十里开外尘烟滚滚,沿途房屋和树木被点着,火苗直往上蹿。敌人自从进犯根据地以来从未受挫,早已骄横不已,一个连竟然驱赶着近万名农民漫山遍野向金鸡山方向扑来。

邵式平等人冷静分析战场情况:敌众我寡,正面硬拼必定吃亏。因此,果断决定由吴先民、花春山带着几个队员埋伏在金鸡山高处的小竹林里吸引敌人,邵式平则率队伍绕过山脚到达山背后,出其不意从敌人后面杀出去,我军一个冲锋就将敌军一个连冲垮。由于摸不准工农革命军的兵力部署,敌人不敢恋战,纷纷弃械狼狈逃窜。被裹挟的农民见“靖卫团”官兵溃逃,有的掉头逃跑,有的转身反戈,与工农革命军一道追歼残敌。望着溃逃的敌人,战士们斗志高昂,顾不上吃饭乘胜追击50余里,一举捣毁了位于过港埠的敌“靖卫团”指挥部,并直逼弋阳县城。城内的敌人见状顿时乱作一团,国民党县长吓得打开南城门率先窜逃。金鸡山阻击战是弋横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的首场战斗,取得了击毙“靖卫团”副团长、歼敌30余人、缴枪数十支的胜利,鼓舞了根据地军民反“围剿”的信心。

克敌制胜,彻底粉碎第一次“围剿”

金鸡山阻击战当晚,邵式平率部队回到山脚下的竹篷里休息,刚好侦察到驻扎在青板桥的国民党正规军一个连向金鸡山开来。敌人以为白天这里进行过一场战斗,工农革命军早已转移了,不料工农革命军仍在金鸡山就地伏击。邵式平巧妙利用山间的有利地形和工农革命军战士擅长夜晚作战的独特优势,采用游击战、运动战等战法,结合掷毛竹、扔大石块及在铁桶里放鞭炮等“土办法”迷惑敌人,以少胜多,一举将国民党军第二路“围剿”的部队打退。

取得粉碎敌人两路进攻的胜利后,邵式平分析战场形势,准确判断:两场战斗的胜利必然震动国民党军,敌人肯定会把兵力收缩回弋阳县城。工农革命军顾不上刚刚经历两场战斗的疲劳,当晚连夜从金鸡山出发,急行军80余里,在预先算定的敌人撤退必经之路——弋阳县樟树墩附近设下埋伏。敌人急于赶回县城,根本没有想到会遭遇伏击。等敌人过了一半,邵式平一声令下,拦腰截断敌人,敌人顿时乱作一团。工农革命军主力部队、地方武装齐上阵,甚至连被敌人胁迫的挑夫都反过来加入战斗。此战最终消灭了敌人两个排,缴枪50支,子弹两挑担。在根据地军民的打击下,“围剿”的敌军仓皇退出根据地。至此,工农革命军在38小时内三战三捷,国民党军的“围剿”被彻底粉碎。

三次伏击战的重大胜利,被闽浙赣党史工作者概称为金鸡山大捷。金鸡山大捷后,工农革命军正式被更名为红军,并由一个连扩编为两个连,革命队伍得到了迅速壮大,赣东北地区敌军闻邵式平的大名而丧胆。金鸡山大捷打出了赣东北工农革命军的军威,锻炼了革命队伍,为日后赣东北红军总结战略战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极大地提振了革命群众的士气,巩固了新生的红色政权。此后,弋横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发展为信江、赣东北直至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最兴盛时包含闽浙皖赣四省边界的五十二县,延绵纵横五百余里。

(责编:黄瑾、王珂园)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