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青海民和县八旬老人武善祥植树二十余载——

荒坡又现花红果硕(点赞新时代)

本报记者 王 梅

2024年06月06日08:2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为今年3月底,武善祥查看树木长势。
本报记者 王 梅摄

湟水河从山下绕过,蜿蜒向东。在一片被当地人称为“河那坪”的大红山上,栽种着各类果树。山上,武善祥正顶着烈日挖排水道。“再过一个月就是汛期了,要提前把排水沟疏通好,到时山上的水流下来,浇水渠道里就不会积满淤泥。”他说。

武善祥是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下川口村人,也是这片果园的负责人,虽年过八旬,但步履轻盈。1998年退休后,武善祥决定为家乡植一片绿色,为保护生态出一份力,如今已坚持了20多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身体还硬朗,总得做些事情。”武善祥说。

在武善祥的记忆里,少时的河那坪红土坡上有一片桃林,到了春天,桃花盛开,特别好看。后来,不知何种原因,桃树渐渐少了,有村民多次试种桃树都未能成活。退休回到下川口村,看到荒芜的红土坡,回忆起少时的桃树林,武善祥决心种桃树。

河那坪的红土坡多半是红壤,土质酸性强,且干旱缺水。在红土坡上种活果树,绝非易事。村里人认为武善祥是异想天开,他并不争辩。

2000年,武善祥开始试种桃树。那时的河那坪还没有引流水渠,武善祥只能从山下往山上挑水。一棵树苗一次要浇两桶水,每桶水有十几公斤。夏天干旱少雨,暴晒之下,头天刚浇过水的树坑第二天就会开裂。武善祥栽下的第一批桃树,没有一棵存活下来。

武善祥没有灰心,他从别的地方运来优质土壤填埋,改善土质。树苗枯一批,他就补栽一批。“当时只有一个念头,不栽活果树誓不罢休。”经过一遍又一遍地补种,桃树终于活了下来,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

武善祥看到了希望。为了方便种树,他索性住在红土坡上。春去秋来,武善祥用整整5年时间修通了路,在原本水土流失严重的红土坡上种活了各种果树。

2005年,武善祥正式将大红山下撂荒的10公顷土地承包下来。为确保树苗成活率,2006年,武善祥又筹资修建了一处1.5万立方米蓄水量的涝池。林地有了水源保障,树木成活率越来越高。

从第一天种树开始,武善祥就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种树和环境治理中,用退休金雇人、雇挖机,开荒开路、平整土地,购买各种果树苗。

为了节约时间,武善祥常用一壶茶水、几块干馍当午饭。老伴白桂兰心疼他,便带上简易小炉子和他一起上山,做一口热乎饭。“作为家人,我们理解他、支持他。”白桂兰说。

武善祥用20多年的付出,换来了河那坪的绿树成荫、花果飘香。民和县交通部门帮助修通2公里的硬化路,县水利部门修建了灌溉用水管道。政府部门的支持让武善祥更加坚定了植树造绿的信心。

现在,到访大红山的人们会发现,在红土坡的一侧,大片桃树奇迹般地生长着,尽显勃勃生机。果园里,已长到拇指大小的桃子挂满枝头。“今年结得密,到8月就都熟了。”武善祥笑着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6日 04 版)

(责编:彭晓玲、王潇潇)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