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
分享

“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

——邓小平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

李海青

2024年06月03日09:42    来源:学习时报

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如何准确理解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至关重要。就此,邓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有针对性地指出:“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这句话是一位为马克思主义奋斗终生的睿智老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体会与感悟。马克思恩格斯的巨著煌煌,我们通常也都感觉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为什么邓小平却说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与道理呢?归根结底是因为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基础上,深刻认识到了以改造世界为旨趣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远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的抽象思辨,而是源自实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为人民群众切实理解与把握的、并不复杂的基本道理与普遍真理。

那么,在邓小平的理解中,马克思主义包含哪些朴实的道理呢?依据邓小平的相关论述,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就历史规律而言,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必然被共产主义所代替的规律是清晰、明确,不难把握的,具有朴实性。一方面,唯物史观源于现实生产生活实践,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结构划分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极其清楚、明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存在规律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马克思又从解剖资本主义最单纯的因素——商品开始,研究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指出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与资产阶级社会特殊运动规律的认识都是以扎实的资料和科学的方法为基础的,阐述的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基本道理,所以很容易产生强烈的理论吸引力与巨大的思想感召力。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才说:“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之所以能够赢得广泛的认同信仰,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如实揭示与呈现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这种揭示与呈现既无经院哲学式的繁琐论证,也无文学式的刻意卖弄,而是拨云见日、原原本本、深刻精当、清楚明确、直击人心。

就思想精髓而言,马克思主义主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主张也是非常朴实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认识具有普遍性、一般性,必须要与具体实际、时代条件相结合才能切实发挥作用。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换言之,对于马克思主义者而言,研究问题与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只能是现实的生活实践与客观的具体实际,而不是抽象的理论原理。理论本身来源于实践,作为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它可以用来指导现实的实践,但不能作为研究问题与制定政策的出发点,不能把理论教条化,理论与实际、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不能颠倒。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将这一主张用中国化的语言形象概括为“实事求是”。针对建设与改革中的教条思维,邓小平直接将实事求是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强调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唯上、不唯书,直接面对现实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彻底的实践思维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任何教条化马克思主义的倾向,看似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坚持,实际都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与实践特质,也封闭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之路,实质上是一种懒汉思维的表现。由上可知,在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中,丝毫没有任何权威崇拜、本本主义与话语迷信的味道,而完全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实践为基础,以科学态度来对待。也只有这样认识,马克思主义才不是抽象的教条与僵化的理论,才是接地气的朴实的东西,朴实的道理。

就人民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强调依靠人、为了人,价值理念具有朴实性。与唯心史观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遮蔽不同,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将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清楚地揭示出来:历史不是英雄人物的独角戏,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样一个很朴实、很简单的道理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进程中体现得非常明显。邓小平在总结中国改革时多次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同时,马克思主义为人民谋幸福,价值追求真切、诚挚而富有人文情怀,使社会大众感到亲切、自然而温暖。进而言之,既然发展是为了人,当然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来开展工作,这个道理也是清楚朴实、毫无疑义的。也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在明确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把握住了最广大人民的实践利益诉求,才具有了改造世界的巨大能量。而能调动、激发最广大人民为自身利益共同奋斗的理论一定是人民都能理解、通俗而不晦涩的。正如列宁所言,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为人民群众所掌握的根本原因。

就社会主义而言,作为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一种社会形态就是要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让老百姓普遍过上好日子,能够过幸福的生活,这也是一个很朴素的信念与追求。什么是社会主义既是一个基础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如果对社会主义理解失误,社会主义建设就会出现偏颇。历史上,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曾长期将纯粹公有制与计划经济的制度结构理解为社会主义本质,经典著作对此似乎也可以提供文本依据,但现实的经验教训却非常惨痛。基于经验教训,邓小平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实际上讲的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与制度体系应该具有的实践功能。如果没有相应的实践功能,在现实中展示不出相比资本主义的优越性,生产力不发展,老百姓不买账,社会主义就名不副实。在此意义上他一再强调,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一定要使人民得到实惠,从切身经验中感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值得爱。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没有脱离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经验,既没有沦为概念的抽象思辨,也没有陷于制度的僵化理解,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通俗易懂,可谓是极高明而道中庸,返璞归真,并且具有极强的思想解放功能,著名的“猫论”就是这种本质观的形象比喻。进而言之,这一本质观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对于新社会的理解。在经典著作中,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批判资本主义、追求建立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力得不到解放与发展,资本主义的剥削与异化使人不成其为人,使老百姓不能过上好日子,使社会不能和谐,而新社会就是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使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能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使社会关系和谐优化。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责编:刘圆圆、代晓灵)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