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
分享

沫水之畔走出的“戎马书生”

—走进四川乐山郭沫若故居

2024年05月25日08:32    

雄浑的大渡河又称沫水,温婉的青衣江又称若水,两江流经的灵秀之地——四川乐山沙湾镇孕育了郭沫若。“沫若”是他在1919年发表新诗时使用的笔名,该名即取自故乡的这两条河。郭沫若在文学艺术、历史考古、思想文化、科学教育、社会活动等领域都有开拓之功。1939年,毛泽东在为郭沫若父亲郭朝沛先生题写的挽联中,评价郭沫若为“文坛宗匠”。

投身革命以国为家

郭沫若故居地处四川乐山镇上的文豪街,深棕色斑驳的木门诉说着其悠长的历史。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大门门楣上方悬挂的“贞寿之门”匾额为清光绪皇帝所赐,是郭沫若祖母百岁之时所受的封赏,大门右侧“郭沫若故居”5个大字雄浑刚健。郭氏祖籍福建汀州府宁化县,清乾隆年间迁徙入蜀,历经五代经商发展,至郭沫若父辈,郭家成为沙湾旺族。故居呈现着典型的川西民居特色,为中式穿斗木瓦结构平房,有四进三井和一个后院。进入故居,迎面一副门对“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事无奇但率真”,诠释了郭氏一族忠厚传家真诚待人的良好家风。

乐山故居是郭沫若从出生到少年时生活的地方。郭沫若生于1892年,早年家乡只有私塾,直至乐山开办了官立小学堂,他才以优异成绩考入该校,成为首届学生。上中学时的郭沫若就接受了新思想并叛逆旧制度,1913年,怀揣实业救国梦想,在大哥郭开文资助下东渡日本,后进入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习。在日本他始终心系祖国,在写给父母的信中,他以诗歌《落叶语》寄托爱国之志,将祖国比作大树,自己则是一片树叶。1923年郭沫若归国,毅然弃医从文,试图以文学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之后结识了瞿秋白、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著名的共产党人,他投笔从戎,随军参加了占领长沙、攻克武昌的战役,誓做“戎马书生”。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他奋笔写下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经周恩来安排,郭沫若参加了南昌起义,并在南下广州途中由周恩来和李一氓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过大革命考验,他立志以马克思主义为心中明灯,此后一生从未动摇。因发布讨蒋檄文受到通缉,他被迫流亡日本。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在日流亡近10年的郭沫若毅然回国投身抗战。在周恩来领导下,郭沫若作为一名秘密党员,以无党派民主人士身份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在抗战文化宣传和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陪都重庆到乐山路程很近,但他一心抗战始终未及归省。在接到父亲卧病不时昏迷的归乡催促下,1939年初他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这与他早年离乡东渡投身革命相隔了26年。

读书治学以文报国

郭沫若一生精于治学,故居后院的绥山山馆为郭家家塾,是其幼时读书启蒙的地方。对郭沫若早年读书深有影响的是私塾先生沈焕章,沈先生为清末廪生,他不仅精通国学,更开风气之先,在乡间最早引入数学、地理等现代课程。而在沈先生之前,他的母亲杜氏夫人可谓是其初任老师。对郭沫若读书治学有着重要影响的还有他的大哥郭开文,长郭沫若14岁的大哥擅长诗画书法,在当地最早倡导新文化。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一文中写道:除父母和沈先生之外,大哥是影响我最深的一个人。

读书治学为郭沫若以文报国奠定了深厚基础。他一是不怕辛苦,曾写联自勉“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二是不畏世俗眼光,早年人们并不重视甲骨文字和青铜铭文的研究,郭沫若从事该研究被视为玩物丧志,但其不为所动坚守志向。三是以自身所学作为报效国家的利器。流亡日本期间,他潜心写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全面抗战爆发后,他以笔为剑宣传抗日,先后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6部历史剧。其中历史剧《屈原》以古喻今影响空前,人们从中汲取了抵抗日寇的强大力量。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更是活跃在外交和文化战线上,在1952年举行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他所作的报告《团结一心,保卫和平》赢得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宣读了他撰写的《科学的春天》,热情呼唤祖国科学春天的到来。

信念坚定厚植友谊

在故居饭厅墙正中挂着一幅郭沫若和毛泽东的合影,两人并排坐在沙发上,这张照片拍摄于1964年8月,毛泽东在接见参加北京科学讨论会的各国科学家时和郭沫若在休息室亲切交谈。

早在1926年,郭沫若和毛泽东即相识,毛泽东曾请郭沫若去农民运动讲习所作演讲。抗战期间,毛泽东对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十分肯定,从延安来信写道:“你的史论、史剧有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精神决不会白费的,希望继续努力。”1944年,郭沫若写了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毛泽东把这篇文章作为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文件,并从延安亲自给郭沫若写信,“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郭沫若和毛泽东再度重逢,是在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在民主人士欢迎毛泽东的酒会上,郭沫若发现毛泽东用的是一只旧怀表,就把自己的手表摘下来送给他,之后毛泽东一直戴着这块表,这块表一直陪伴他到生命的最后。

郭沫若与毛泽东更是诗友。毛泽东的名作《沁园春·雪》在重庆发表后,蒋介石就派出御用文人集体写词予以压制,郭沫若遂写了《沁园春·和毛主席韵》二首,郭沫若的两首词如两把利剑刺入敌人心脏。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有几首诗词都是跟郭沫若唱和的,包括《七律·和郭沫若同志》《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等。

在1992年郭沫若诞辰100周年之际,乐山市沙湾区政府在故居后院西侧修建了郭沫若故居博物馆,后改建为郭沫若纪念馆,纪念馆前矗立着先生的塑像,他端坐在藤椅上,左手捧着木牍竹简,右手持放大镜,目视前方,仿佛仍然在继续着他的思考与研究。(李燕)

来源:学习时报

(责编:王潇潇、薄晨棣)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