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
分享

徐建寅:为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殉职的科学家

邓田田

2024年05月20日08:01    来源:学习时报

 徐建寅(1845—1901年),字仲虎,江苏无锡人,是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史上第一位以身殉职的科学家。他为我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军工科学家之一。

好学勤敏,随父创业

徐建寅出身于一个科学研究氛围浓厚的家庭,是中国近代科技拓荒者徐寿的次子。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徐建寅很早就立志将一生投入科技报国的事业中去。他幼承家学,在科学研究上接受过严格的培养与训练,又有一腔报国壮志和勤勉务实的作风,年未弱冠即已崭露头角,并在军事工业上奉献了人生中绝大部分时光。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所有大型军事工业几乎都为徐建寅所主办或帮办创立,如山东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行营局、金陵机器局、湖北铁政局、江南制造局、保安火药局、汉阳钢药厂等等,为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1862年,徐建寅随父进入安庆内军械所工作,成为其父的得力助手,协助徐寿“于船炮枪弹多所发明”。1867年,徐建寅又随父调至江南制造局,督造机动兵船与枪炮、弹药。同时在其父的指导下,与人合作完成了《汽机必以》《炮与铁甲论》等十几种军工书籍的翻译。徐建寅在年轻时曾多次代替父亲出差四川等地,协助设立机器局。在这个过程中,他得以磨炼能力,增长才干,很快得到朝廷重用,于1873年升任江南制造局提调。

临危受命,建设军工

1875年,徐建寅任山东机器局总办,主持建成了第一个完全由中国技术人员自主设计、建造安装、运营投产的近代军火厂,得到山东巡抚丁宝桢的赞叹:“一切皆系自出心裁,绘图定造。器精价廉,毫无浮冒”“核计全厂告成,为期不逾一年,办理既速,撙节尤多,且未尝延用西人、洋匠”。并褒扬徐建寅“心思缜密,精力兼人”“而其综核名实,条理精详,尤为不可多得”。山东机器局投产后,两年即可生产机制火药十一万一千余斤,提炼净硝十一万五千余磅,蒸得净硫黄一千三百五十磅,制造新式马梯尼步枪、后装炮以及大小机器数百件,可保证供应山东全省军备火药无需向外国购买。

1879年,徐建寅奉总署传谕,任清政府驻德使馆二等参赞,赴欧洲考察科学技术并购买铁甲船。在欧洲的两年时间里,他先后参观了英、法、德各国80多家工厂和研究机构,对各国科技成果的开发和制造、产品的性能和指标,以及各厂先进的管理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考察和研究。

面对西方列强对祖国的侵犯,徐建寅痛心疾首,“目击时艰,心伤沦胥,中夜彷徨,昕夕踌躇”,他认定“横逆之来,非兵威诚不足以慑强暴”“研求救世之策,莫若兵学为先”,由此倍加留心军事。归国后经过仔细研究,徐建寅编著了《兵学新书》16卷。他在书中自述写作目的:“欲自强,须备战;备战必练兵,练兵必立法,非此不可为国。”该书不仅介绍了各国最新军事装备,记录了各军野战工事构筑和使用方法,而且吸收了当时世界上军事研究的前沿成果,“采集各国军政,实事求是,择精语详。自募选训练,以及布阵运用,下至军士起居饮食之微,凡军所需一切关于军者,无不绘图系说”,“揭各国新法之精理,辑泰西诸书之菁华”,“集近时兵学之大成”,体现了徐建寅满腔赤诚的爱国激情和不畏艰难的革新思想。

1885年,徐建寅赴金陵机器局,督办铸钢及制造后膛抬枪等事宜。1890年,徐建寅任湖北铁政局会办,率领众技员在湖北大冶胡家湾勘测出藏量极其丰富的优质煤矿,“六七月间竟得烟煤,其质极佳,与英之上等煤足堪匹敌”“足供应用”,又为大冶铁厂勘定了合适的厂址。1896年,他被调往福州船政局,整顿福建船政,重整船政学堂,招揽、培养水军人才。

试验弹药,以身殉职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为削弱中国军事力量,西方列强对我国全面封禁新式无烟火药的进口。此前,旧式火药的性能不够稳定,影响爆炸威力,而且很不容易控制,枪炮炸裂的事情屡有发生。国外为此专门研发出了更先进的无烟火药,而相关技术一直被外国所垄断,“其造法与配用何项物料,一概密不告人”。汉阳原设有一家钢药厂,但主持技术工作的全部都是外国人,他们一面接受着清政府的重金聘请,一面对中国人实行技术隔离,不让中国人接触到无烟火药制造技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这批外国技术人员当即撤走,造成了“洋工离厂,成药无期”的局面,中国军队火药告急。

在此危急关头,张之洞急命徐建寅督办保安火药局,务必从快实现无烟火药的自主研发与生产。徐建寅“心伤时局,情殷报国”,“勇于任事,不避嫌怨,以大局未定,时事日紧,军火尤为要图,毅然以设法造成为己任”,迅速承担起了硝化纤维无烟火药的技术攻关。进口不到试验机械,他就冒着生命危险,手执石杵捣磨火药,“日手杵臼,亲自研炼”;进口不到无烟火药配料,他就用镪水、酒精、棉花等反复自行调配。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徐建寅便制造出硝化纤维素。至1901年2月,研发初告成功,试验配制出无烟火药数磅,试爆后火力充足,爆炸力达到无烟火药标准水平,只是烧后略有渣滓。

徐建寅殚精竭虑,日夜攻求,又于3月25日亲手试制出数磅优质无烟火药,烧后已没有渣滓,爆炸后产生的气体是原来旧式火药的三倍,其威力已达到当时世界领先水平。至此,中国人终于掌握了属于自己的无烟火药技术。

试验成功后,徐建寅又投入无烟火药的开机量产之中。1901年3月31日,徐建寅在火药局亲自督办拌药,不料机器突然炸裂,“屋瓦飞震,地坼十数丈”,血肉横飞,徐建寅和在场的15名工作人员当场壮烈殉职,时年56岁。徐建寅殁后,其长子徐家保继承遗志,在悲痛中主持完成了无烟火药的机制量产工作。由于徐建寅尸骨无存,仅在百米之外寻得生前所穿官靴一只,后人将此官靴与其他遗物一起,在家乡无锡建一衣冠冢,以供祭奠。

徐建寅是一位热爱祖国的科学家,在国家危难的紧要关头,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研究军工技术,在我国近代军事工业诸多领域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不畏艰险、勇于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后人纪念与学习。

(责编:刘圆圆、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