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07日10:3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23年,人民网民文记者走进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全媒体报道。我们深入文化古城、广袤草原、创新园地、古朴村寨,用镜头定格一个个精彩瞬间,用笔尖记录一件件动人故事,通过记者镜头的精彩画面,分享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所见所闻。
【团结】
新疆塔城市新城街道的哈尔墩社区居住着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14个民族。社区里的各族群众和睦相处,相聚在一起品美食、赏歌舞、唠家常、诉心事,邻里之间其乐融融,共同构建了多民族团结相助的互嵌式社区。
这种“互嵌式”的模式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上,更是体现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社区居民共同开展民族特色民宿旅游,打造了集吃、住、体验互动于一体的特色民宿和农家乐,带动了富余劳动力和低收入群体的再就业。在文化上,社区建成了特色文化大院,展示红色文化、民俗文化、音乐文化、饮食文化等等,促进了各族群众的交流和理解。
在哈尔墩我们感受到了“小社区”里的“大团结”。
【守护】
在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有一支特殊的队伍以独特的方式保卫着这片神圣的土地。他们身穿制服,踏着坚实的马蹄,在广袤的草原上演绎着他们的使命与责任,他们就是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旗“海东青”骑警队。
“海东青”骑警队成立8年,在草原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队员们穿行在辖区的大街小巷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奔袭在路况复杂的高山河流侦办疑难案件、挽救人民群众于危难、巡防在孤独的边境沿线防范危机,从执勤巡逻到紧急救援,他们始终在第一线,用实际行动守护着呼伦贝尔的平安与稳定。
“海东青”骑警队驰骋在白雪覆盖的草原上,我们举起相机,按住快门,记录了这群牧民心中的“守护神”。
【保护】
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不到古城不算到喀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古老的陶土色城墙上,喀什古城泛着柔和的光渐渐苏醒。漫步在喀什古城,我们探索积淀千年的人文底蕴,感受多元历史文化的交融之美。
高台民居,是喀什国家历史文化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集中展示区。当前,在坚持原真保护与风貌保护相结合,持续激活高台民居古老的文明与多彩的文化。这座见证了古丝绸之路繁华与辉煌的古城,历经千年弦歌不绝,用它热情、开放与包容,继续书写着各民族同胞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传承】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中国朝鲜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和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多年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民间参与和政府扶持相结合,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乐舞的保护、传承和弘扬。
如今,农乐舞(象帽舞)已成为延边州乃至吉林省新时代的民族符号和民族象征,成为增进文化认同、维系民族感情的纽带,也成为吉林重要的民族文化品牌和对外交流的一张亮丽名片。
【创新】
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的佤族织锦技艺历史悠久,是传承佤族文化最生动的载体之一,也是西盟佤族自治县民族团结合作共赢之花。
近年来,西盟县梦梭镇秧洛村立足市场需求,融合佤族元素与现代元素,把传统民族文化融入现代精品设计,守正创新,创作精品,设计制作服装、挎包、香包、发卡、首饰、挂件等20余款文创伴手礼,并将刺绣与佤族织锦有机融合,创作一系列体现爱国主义情怀、体现民族团结的织锦作品。
西盟县让佤族织锦从深山走向都市,从“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一件件精美的织锦在阿佤山间铺开,正唱着阿佤人民的幸福。
【发展】
在《快乐拉祜》唱响的地方云南省普洱市老达保村寨内,拉祜族村民跟紧社会发展的步伐,自发成立艺术表演团队,将本寨各族村民动员起来,在保留、保护原有的民族文化基础上进行开发和创作,打造了独具韵味的《快乐拉祜》——老达保拉祜风情实景演出项目,把老达保的民歌唱出去,让世界各地的游客走进来。村内共同发展,衍生文化经济产品,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的致富新路子,真正实现了家门口经济创收。
“达保村寨好风光,鲜花蔬菜让你馋……这是幸福的新时代,这是幸福的好地方”拉祜族村民李娜演出结束,一首《幸福新时代》的歌声响遍拉祜村寨,也唱响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幸福的生活。
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在基层,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并肩前进,共同努力奋斗。在现场,我们用情用心记录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生活场景,感受到他们所感受的。
民族团结故事正书写在边疆地区,民族团结之花正盛开在祖国大地。
监制:何晶茹 邓志慧
策划:努尔黑沙 马那甫 欧珠次仁 金洪花 张敏颖 益西康珠 旦正吉 道日娜
摄像 剪辑:马那甫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