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时代楷模>>“时代楷模”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
分享

接力擦亮中国医疗队“金字招牌”

本报记者 牟宗琮 龚 鸣 邹 松 王传宝

2023年10月18日10:4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1962年,刚刚摆脱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的北非国家阿尔及利亚面对医疗资源匮乏的局面,向国际社会发出医疗援助的呼吁。当时的中国,虽然医疗资源有限,仍毅然率先宣布向阿尔及利亚派遣医疗队。

1963年4月6日,由北京、上海等地抽调优秀医生组成的中国医疗队奔赴阿尔及利亚。此后60年,中国累计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2.9亿人次。一代代中国医疗队员薪火相传,接力擦亮中国医疗队这块“金字招牌”。

目前,中国医疗队在全球56个国家的115个医疗点工作,其中近一半在偏远艰苦地区。60年来,一批批中国医疗队员身披白甲、接棒相传,援助的内涵和形式不断丰富,彰显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同甘苦、共命运的天下情怀。

坚守——

让信任的种子生根发芽

拉赫里切出生于1923年,今年100周岁了。这位老人曾经是一名水手,长时间的海上生活使他身患严重的类风湿疾病,生活一度难以自理。1978年,拉赫里切慕名找到援阿尔及利亚中国医疗队,中国医生通过针灸帮他恢复了健康。

近来,拉赫里切老人感到颈椎不适,他又想到了中国医生,坚持让家人送他到中国医疗队驻点。“这就是信任。每次成功帮助患者解除病痛,就像是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信任的种子。”在阿尔及利亚穆斯塔法医院,拉赫里切的主治医生唐卫华这样告诉记者。

患者的信任,源自医者的仁心仁术。首批医疗队到达阿尔及利亚后,中国医生通过中西医结合治好当地人的白内障,实施大型外科手术和疑难重症治疗,用针灸治愈患有“幻肢痛”的截肢军人……出色的表现赢得信赖。在阿政府极力挽留下,医疗队原定半年的援助期延长至两年半,其间诊治37万多人次,完成3000多台手术,接生1000多名婴儿,未发生过一次医疗事故。

许多受援国医疗条件落后,医院科室不全、设备简陋。在南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目前每万人中仅有1.9名医生。不久前,中国医疗队在远离主岛的坦纳岛伊玛尔村开展义诊,为当地36名居民进行诊疗,顺利完成7台手术。“手术是在酷热的简易房子里完成的。我们做到了。”援瓦努阿图医疗队医生王桐生感慨地说。

60年里,在这些常见病、传染病多发的地方,中国医疗队员完成一台台高难度手术。面对大量诊疗需求,他们常常超负荷工作。在生活上,由于人员短缺,队员们常常是既做医生、护士,又做老师、设计师、工程师、水电工、司机……“愈是条件艰苦,愈能凸显我们坚守的价值!”首批援多米尼克中国医疗队队员王风华说。

艰难之时,更显中国医疗队的责任担当。2015年4月,尼泊尔发生8.1级大地震。第八批援尼泊尔中国医疗队主动请缨,奔赴灾区参加救援。队长谷守义说:“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可能离开尼泊尔,一定要给伤员最好的治疗。”

第九批援加纳中国医疗队抵达后不久,新冠疫情便开始暴发。面对疫情突袭,医疗队克服重重困难,就地支援抗疫一年多。队长石永勇告诉队员们:“助力非洲抗疫是医疗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必须沉着应对,快速行动。”

无论是日常出诊,还是面对新冠疫情、埃博拉疫情等,中国医疗队员们始终与当地医务工作者和民众并肩奋战,一同经风雨、见彩虹。

使命——

实实在在地帮助当地患者

跨越千山万水,到异国他乡,医疗队员们缺席了对父母、爱人、孩子的陪伴,舍小家为大家,只因有患者需要医治。

“卢旺达非常需要医生,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经常得不到及时治疗,我们中国医护人员的知识和技术能实实在在地帮助当地患者。”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主任医师李俊升前不久刚回到国内,他曾先后6次在卢旺达援外。

“我们需要像李医生这样的专业医生,我们希望和他一起工作。”皮埃尔·恩森吉尤姆瓦是卢旺达基本戈医院的护士长,同李俊升合作多年。

今年年初,位于圭亚那首都乔治敦的乔治敦医院来了一名83岁的高龄患者,经检查腹内长有巨大的肿瘤。当地医生判断这种情形很难处理,便向驻守在该院的中国医疗队求助。

中国医疗队的江源和窦鑫两名医生在会诊后,决定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最大限度减少了手术创伤。由于是微创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很快,第三天便可出院休养。

“我们的使命就是为世界上有需要的人们带去中国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勇于攻坚克难,以仁心仁术温暖人心、护佑健康、守护幸福。”第十九批援津巴布韦中国医疗队队员符代炎这样总结援外医疗工作。

利比里亚前总统瑟利夫曾这样对中国医疗队员说:“在你穷困潦倒、身处困境、焦头烂额之时,仍能陪伴左右并给予你帮助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太感谢你们了!”吉布提总理卡米勒表示,中国医疗队用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勤勉奉献的精神赢得了广大患者的尊重和赞誉。

60年来,中国援外医疗队员忠实践行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赢得受援国深情赞誉。

模式——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今年2月,广东省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陈伟蓉再次带领中国医疗专家组,奔赴南亚岛国马尔代夫。这是陈伟蓉第四次赴马进行眼科医疗援助。

此前的2016年、2017年、2020年,中国先后派出3批眼科专家到马尔代夫开展“光明行”活动,为大约1100名患者开展眼科检查,成功实施300多台各类眼科手术。2020年1月,中国援建的中马眼科中心在胡鲁马累医院正式启用,迄今,中方医疗专家在这里为1200余名患者进行眼科检查,并实施了近200台眼科手术。

陈伟蓉此次带领医疗专家组一行,将在马尔代夫工作半年,除开展日常医疗工作外,还将为中马眼科中心培训当地医护人员,使他们能初步独立开展常规眼科手术。

从“光明行”活动,到援建眼科中心,再到开展医护人员培训和赴华进修学习,中方对马尔代夫的医疗援助模式正在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转变,以医疗合作模式的升级推动受援国自身医疗能力的提升,以援外机制化建设为当地民众带去更大福祉。

中国援外医疗扎根当地,既服务当下需要,也做好推动受援国医疗体系及能力建设的工作,努力为当地民众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我们做援外医疗,救治患者是一方面工作,培训当地人才,促进先进技术、理念、标准在当地普及是另一方面工作。”在第二十三批援莫桑比克中国医疗队队长廖邦华看来,过去一年半的工作,为当地医院开展医疗培训项目是亮点。培训将微创技术作为重点,自2021年9月6日开班以来,已进行了7次理论授课、258个学时的腹腔镜模拟实践训练。

在毛里塔尼亚、乍得等国建立眼科中心;为20多个受援国建立对口医院;帮助受援国建立一批创伤中心、微创外科中心……中国医疗队不仅通过临床带教、学术讲座等各种形式为受援国培训大批医务人员,还把心脏外科、断肢再植、微创医学等高精尖医学临床技术以及针灸、推拿等中国传统医学带到这些国家。

中国始终把卫生健康合作放在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重要位置,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60年来,一批批中国援外医疗队员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在一次次行医问诊、救死扶伤中播撒大爱,让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谊之花绚丽绽放。

(本报记者陈效卫、毕梦瀛对本文亦有贡献)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08日 03 版)

(责编:王子锋、王珂园)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