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
分享

抗战时期鄂豫边区的干部教育

2023年10月10日08:37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原标题:抗战时期鄂豫边区的干部教育

  鄂豫边区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在中原敌后建立起来的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战略区之一。组成鄂豫边区干部队伍新干部多于老干部,政治干部多于军事干部,外地干部多于本地干部,这是鄂豫边区干部构成的一般状况。为了培养边区需要的干部,争取抗战的胜利,鄂豫边区积极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坚持教育为抗战服务的政策,把干部教育放在所有教育的首位。

  建立边区党校

  四望山会议后,边区党委把创办于1939年夏的鄂中区党委党员干部训练班改为鄂豫边区党员干部训练班。它采用短期训练的方式,培养边区党的基层工作干部,每期办一个班或两个班,学习时间为3个月,学员40至50人。主要是鄂中各县党的基层支部书记、委员和优秀党员,也有少数区委级干部。

  边区党委为了适应根据地的扩大和党组织的发展,在1940年7月,把党员干部训练班扩建为党校。边区党校的规模为每期3个班,学习时间半年,培训对象主要是各县区委干部。李先念、陈少敏、陶铸、杨学成、夏忠武、吴祖贻等边区党委的负责人都曾先后在党员训练班或党校讲课。

  边区党校在战争环境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即团结、民主、紧张、活泼的校风,注重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工作作风等等。这些都给学员们以良好的党性熏陶。党校的教学内容以政治教育为主,军事教育和文化教育也占有相当分量。学员学习方式主要是上课听报告、自学和讨论。

  创办洪山公学

  当时在鄂豫边区创办的洪山公学是以陕北公学为楷模,为根据地培养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专业素养干部的综合性干部学校。

  洪山公学教育班,业务方面设有教育理论、教育行政等课程。首先,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热爱教育工作的专业思想,启发他们认识教育工作在革命斗争中的重大作用。其次,在大力批判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各种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再把毛泽东的教育思想系统地向学员们讲授,使他们领会新民主主义民族的、科学的、人民教育的精神实质。

  学校里成立了学生自治组织——学生救国会。提倡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洪山公学的教学内容由理论、文化、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等四个部分组成。课程设置从实际出发,教学方法采取集体讲课和个别辅导相结合、个人自学与互相帮助相结合的方式,注重以社会实践作为增长学员知识才干的重要途径。

  洪山公学为边区的地方工作培养了相当一部分重要的专业干部。通过边区党委把教学任务分头交给了税务、银行、财政部门,由他们讲课。到1943年1月结业,学员分配到县、区、乡政权和财经部门工作。

  吸收和培养农民干部和妇女干部

  鄂豫边区的干部工作是从边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的。由于边区主要在敌后农村,于是把吸收和培养农民干部作为各级党组织不容放松的工作内容来抓。边区的工农干部在部队中约占60%,在党政部门中约占50%。

  知识分子敏锐能干,接受新鲜事物快,因而边区各级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大量吸收知识子”的指示,十分注重培养、使用和提拔知识分子干部。据1940年10月统计,在挺进纵队的478名连营级干部中,知识分子和知识青年都占44%;而在这两级的政治干部中则占62%强。

  无论是工农干部还是知识分子干部,青年均占绝大多数。在边区党委主持日常工作的委员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边区妇女干部成长快、数量多,是鄂豫边区干部队伍的又一特点。边区党委经常注意关心、培养和提拔妇女干部,放手让她们担任区委书记、县委书记及其他重要职务,负责独当一面的工作。在党政军的宣传、医疗、后勤等各个岗位上也都有大批妇女干部。在艰苦而复杂的战斗工作中,不少女干部成了光彩照人的英雄。

  创办抗大第十分校

  由于边区发展快、任务重而干部又奇缺,这就要求鄂豫边区的党政军民机关,必须把大力培养干部放到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日程上来。除各地兴办训练班外,洪山公学于1941年初开设了各种专业的干部训练班,下半年设立了小学部,1942年设立了中学部。在这年的2月,为了培养行政干部,将洪山公学划归行政公署领导。同时创办了高级行政干部学校,不久也并入了洪山公学,并设立了教育系、经济系、行政系,成立了高级研究班,培养乡保干部及各级行政人员。

  1941年10月,在原随营军校和师政治部干部训练大队的基础上,五师决定创办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十分校。1942年2月,抗大十分校正式开学,培养了大批忠诚担当或地方军的排、连、营级军政干部,成为鄂豫边区培养军政干部的最高学府。

  五师政治部在1942年4月2日发出的《关于创办抗大十分校的工作》指示中,曾命令“各部队应根据培植人才的远大眼光出发,有计划地挑选干部到抗大受训”。还特别严肃地指出:“对培养干部工作任何的消极怠工都是对革命的犯罪”。当时针对马列主义不是每个青年都能接受的情况,同时针对抗战的需要,抗大十分校主要的教育目的是使干部能够具备必要的实用技能。随着学校规模的愈来愈大,教育质量也愈来愈高,先后为边区培训了大批学员。

  加强理论文化学习

  边区各地还抓紧了对在职干部的理论、文化教育,同时组织缺乏基础知识的年轻干部进一步学习理论和文化知识,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程度的马列主义理论和语文、数学(算术)、自然科学知识。

  尤其是部队的在职教育工作抓得更紧,陈少敏在1941年专门写过一篇题为《加强部队中干部的学习》的文章,号召干部“主要靠自修”的办法,“以连为单位组织一个学习小组”、“学习、学习、再学习是每个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党性原则。

  为了推动干部中的学习活动,边区党委和五师师部成立了高级干部在职研究班,发布了《政治教育课程及进度》《部队军政教育文化比例》《关于发动全师文化学习运动问题》等一系列指示。

  (摘编自《世纪桥》2020年第2期 张光日/文)

(责编:刘圆圆、梁秋坪)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